标签:
原创宋体教育教学小学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肢解石头城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现在,有不少的农村中小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一方面,小学教师老弱病残,严重空岗缺员,没人愿意去。另一方面,中学教师年富力强,富余超编,没人愿意走。
为什么?情况明摆着:小学偏远分散,条件艰苦。谁肯“下嫁”?
怎么办?老师不去,学生可以来呀。于是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全部“上调”至中学读书,接受中学管理。本来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现在却成了“四五”制。
在某地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由于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加之农村的社区化改造,乡镇驻地人口急剧膨胀;而乡镇中心小学却还是上世纪的老校,怎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按标准配备的“这室那室”都成了教室,也无济于事。怎么办?那就“借窝下蛋”,一年级新生去年入的那个“园”(幼儿园),今年又进的这个“校”(镇中学),明年……再说。
猛一听起来,这样政府既省了钱,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还真不失为一种“盘活富余资产”的良策。果真如此吗?
照上面的做法,好好的小学教育被“肢解”成了三块(或两块)。一系列教育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如,由于距离较远,师生分散,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教育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师生不能进行统一管理。又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入初中,才刚满10岁、11岁的孩子就开始留校住宿,自理能力、适应能力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按照国家规定,小学六年应该是一贯的,也必须是一贯的。这不仅是学生知识系统、能力培养、品格养成的一贯,还牵扯到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一贯,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的一贯,等等。这不仅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现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有很多方面必然出现断层,这有违科学发展规律。
如果只是权宜之计倒还可以,就怕打起持久战。长此以往,受伤害的不止是我们的这些孩子,还有我们本就脆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