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文化大师聂振弢先生》

(2024-07-15 08:27:52)
标签:

表达的个人认知和感悟

情感

文化

育儿

怀念文化大师聂振弢先生

——谨以此文献给西去的聂振弢大师

作者 焦令国

惊息聂振弢先生仙逝,十分痛心,故撰文纪念。

认识聂先生还是在南阳一次国学汇演会上。当时,聂先生慈祥的容颜,让初次见面的我一下子亲近了许多;和蔼可亲的谈吐,体恤他人的投足一下子让人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其实,聂先生通古博今的造诣早已如雷贯耳,红尘滚滚中这般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至今让人羡慕不已。

悠悠十余载已过,如今先生不拘言谈的笑容记忆犹新,如沐浴春风感觉,使我仿佛一直生活在温暖之中。先生国学功底深厚,言语柔和、平实,言简意赅;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势,才华如娟娟细流般流露,让包括我们这些成天跟文字打交道的人自感形秽,更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和故作姿态的文化流氓们相形见拙。说实话,只要听听先生惠语般的教诲,如饮清泉般舒适,醍醐版痛快。

聂先生一直生活在汉学发达的南阳,有着良好的文化基因和完备的文化传承。先生躬耕不缀,著作等身。《元诗选注》;《中国古代文学》;《古诗文名篇导读》等语言学、方言学、古典诗赋、传统文化专著不但充盈了中国国学宝库也成为影响颇深的国学大师

聂先生深知培养人才从小学做起。1985年开始创办《作文指导报》。这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唯一一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作文教学专业报纸,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二十七家优秀少儿报纸之一,至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对全国作文教育产生过不小影响。

1986年,聂先生又创办《南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该报更名为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百强。

1991年,聂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整理并完成《刘盼遂文集》。

1995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2004年至2005年,应韩国京畿大学邀请到韩国讲学。

20077月作客风凰卫视,接受央视“走遍中国”、“百科探秘”和“人物”栏目采访。

2013年荣获“中国好教育正能量奖”;

2014年荣获甲午首届“中原孔子教育十大人物”奖;

20154月份在香港汉学院作连续两周讲座,座无虚席。

20155月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在法国巴黎联合国“多元文化融合”论坛上做《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的专题发言,是南阳登上联合国讲台第一人。

2015年间,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受上议院邀请,做了精彩言讲,吸引了包括英国皇家在内的对中国汉学很是崇敬的上层人士的关注。

20158月份,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章太炎、黄侃、陆宗达、陈新雄四位国学大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言讲。

20159月份,赴英国访问,在伦敦作六场讲座;访问威尔士大学并议定合作筹办威尔士大学皇家汉学院,并作重要讲话,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汉学热。

2016年获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荣誉。

2017年由光明日报举办 “寻找大国良师”活动中,荣获“大国良师荣誉称号”。

不难发现,聂先生用他无穷个人魅力做素材,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在创作中,硬生生地塑造出了现在或者将来很长时间都无法超越的艺术珍品撂在世人面前,陈列在高贵的艺术殿堂里。

多年前,从朋友得知,聂先生一直有个“中国梦”,就是想创办一所以国学为根基的大学。他曾说过:“我希望能够为南阳、为中原河南、为国家民族、为子孙后代做件事。”为此,他生前不遗余力地奔波在办大学的路上而耗尽心血。

2011当年,聂先生在南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南阳市城北潦河坡镇开工筹建以传统语言学与传统文化为主要设置课程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并计划以南阳历代名人命名接续创办百里奚行政学院、范蠡商学院、张释之法学院、张衡科学院、张仲景医学院、冯友兰哲学院、董作宾文字学院、杨廷宝建筑学院、徐旭生史学院、郭宝钧考古学院、丁声树语言学院、陈凤桐农学院等,构想将来兴办成一所综合性大学。

2012年,中国台湾地区的陈新雄教授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托付聂先生带回大陆,在南阳未来创办的大学校园里安葬,并嘱咐陈门弟子全身心帮助聂先生创办大学,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家国情怀对先生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后来大学夭折,让聂先生的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梦已醒,花瓣落,理想只能永远在梦中。但他从没有悲观过,一直在拯救这个命运多舛的“婴儿”。

聂先生向来国家大局为重,总想为祖国文化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适应国家战略的发展,怀着对培养“三类人才”的殷切期待,聂先生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马不停蹄,到处奔波,广泛联络沟通,凝聚社会人财物力资源,致力于创办国学(汉学)院。

聂先生以众多有扎实学识、修养深厚的大师等首席、终身教授为核心资源,团结集聚海峡两岸多所人文类大学的专家学者为基础团队,“知行合一”承担院创办起国学(汉学)教育教学任务。聂先生曾经说过:“就联络组织的专家教授资源来讲,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源。这批人大多是耄耋之年的‘国宝’,如抓不住这十几年的时机,失去这一批‘国宝’,将是国家民族文化教育难以补救的损失。要知道方家大师的培养都需要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啊!”

聂先生鞠躬尽瘁为办学,不死不已的办学精神遗传的是古代先贤们的古风,也是一种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如今,先生带着依恋和不舍去了,到天堂里继续讲座,为那里的神仙们开讲汉学、国学。

感恩先生教诲,沐浴在可人的气氛中。可恨自己学业不精!为了怀念先生,就用先生所传知识,词不达意的、字拙意浅的书写了这篇文理不通的《聂振弢批说》文章表做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湘妃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