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杂谈
(2023-01-11 14:55:10)
标签:
杂谈文化 |
公文写作杂谈
作者
公文古代称作“奏章”“表”“疏”“檄文”等,是官场发表个人见解,陈述个人要求的一种文体。公文写作难度很高,又称“公文八股文”,因为,公文限于格式、限于用途、限于特殊的读者群,它只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戴手铐跳舞。古代公文写作是当官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不是钻尖仰高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是研精覃思所能企及的,用词和用语十分考究,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公文写作不合时宜而丢掉官职的案例很多,也有因为长于此项而升官发财的人员。
现在,公文全名应该叫做公务文书,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而公文的特点就是他的格式,种类,行文规则,办理都是全国统一制定的。而公文的具体内容和制定程序都必须符合法律和有关规章的规定,否则无效。
无论过去和现在,公文写作毕竟被形容为“带着脚镣跳舞”的舞者,若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还是能优雅的绽放,难度很大,这不是宵衣旰食、焚膏继晷所能干成的事,需要天分和技巧。先秦时《战国策》里面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比古往今来出现的优秀作品不难发现,所有优美的公文无论艺术程度有多高,但都是言简意赅。文以简洁为特质,涉及内容少而精,篇幅精炼,立意精辟,结构精巧,叙议精当,文笔精悍。
如何做到简洁为美呢?一是事前要有尽可能多的素材积累,要能做到知百用一;二是要了解阅读对象,对上的上公文少引用精神、少讲道理、少发议论;对下的文件,则分分层次,叙述详略和侧重点尽量到位,兼具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性。三是要想公文精简,就要确保公文写作要能反复删改,做到“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真要能达到书中所讲“凝而不泛、实而不空、广而不滥、简而不赘”,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让读者佩服,称得上“上乘之作”。
自古以来,公文都是一种实用文体,是当官必需掌握的发言工具,有严格的行文要求。正视公文写作“粗知公文章法阶段、驾驭公文章法阶段、跳出公文章法束缚阶段”,储备知识、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最终便能“上位”。
对于能否把一篇公文写作艺术高度、精彩异常,最终要看对文体理解和对写作熟练掌握程度:第一阶段:粗知公文阶段,能用五要素(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因为公文五要素是行文的包装、灵魂、血肉、骨髓和细胞基本体。把握公文的基本章法、格式的基本特点;第二阶段,驾驭公文章法阶段,会用五要素。熟知公文章法格式,对公文标题拟定,开头落笔,如何展开,如何刹尾,做到胸有成竹;第三阶段:跳出公文章法束缚阶段,用好五要素。不受章法束缚,一气呵成,文章浑圆贯通,公文有精神,有力量。
公文写作五要素包括: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
其中,公文格式有以下形式:标题+开头+主体+结尾+我是谁。
无论什么文种都需要有标题,而标题较为常见的写法是“关于+事由+文种”的类型。接下来是发文对象,也就是“写给谁的”、“给谁看的”,具体发文对象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来确定。然后就是正文了,按照“开头+主体+结尾”的逻辑来书写要点即可。紧随其后出现的就是发文单位,也就是“我是谁”、“谁写的”,具体发文对象同样需要根据题干信息来确定。最后便是发文时间,一般情况下按照“X年X月X日”书写即可。
至于,主旨、材料、结构和语言部分学习,有方法但没有捷径,需要一步步来。
第一步,内容简单、模式化的文体。由简到难,初涉公文写作可以从那些简单的、短篇的学起,比如可以先从通知、公告等内容相对单一的着手。然后再去试着向工作意见、规划、及汇报这类有点复杂的文体展开。
第二步,跟要写作的文体一样。由规范到不规范。办法、规定、条例等都是规范性、模式化的文体,初涉公文写作,可以从这类学起。然后是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没有规范性和模式化的文体开展。
第三步,内容相同或者很相近的文稿。从熟悉领域入手,再开展其他领域。
“立片言而居其要”非常关键。文章要想好,标题要取巧。标题如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眉目传情,富有表现力,标题拟制得当,烂文章也有三分看头,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耀眼。原因无它,根本就在于标题拟制到位、贴切、妥当,一句话就把一段材料的主题表现出来。纲举目张,形成层次排比,逻辑上合理,词句上简洁,自然受人喜欢。
写公文人名、地名、数字、引文要正确。时间一般要写具体的年月日。使用数字时,除公文编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者外,一般用汉字书写。
在写作时一般是不使用口语,方言和俗语的,可以适当的使用文言词语,成语这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使公文更加的简洁凝练,严肃郑重。
公文成稿后肯定要经过反复修改,以达到最佳。文章写好后,先放一边,然后去看看跟文章有关的一些资料,这个过程既打开了更多的思路,又能让自己写稿时的紧张头脑得到放松,这样再修改文章的时候,效果更好,更能修出一篇佳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