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疫经验和智慧
(2022-11-26 14:10:44)
标签:
历史文化健康 |
浅谈防疫经验和智慧
作者
世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体,一旦打破运行规律,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每一次病毒出现都是人类与自然较量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类过于自私和贪婪,使得大自然中的法则被人为的改变了,遭到自然的报复,爆发瘟疫是人类自食恶果。新冠、非典、鼠疫(黑死病)、流感、天花、霍乱等病毒的出现,也是给人类一种警示,要与其他物品和谐相处。因为人类不是地球真正的主宰者,在这世界上仍旧有许多人类未知的领域,因此要善待地球上的一切,对自然时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还就需要从瘟疫中汲取教训,改掉人们不良卫生习惯,加强环境生活环境的卫生治理和建设,提升生存环境。不然,疫情就会发生,防疫和抗疫两者间会周而复始的无休止进行下去。
如今,新冠病毒已经发生三年有余,“如何驱除疫情”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和人民都在探究和研究的问题,可悲的是,在科技发展较为成熟的今天,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出一套高效的、彻底消灭新冠的方法。
一、瘟疫是人类历史上最险恶的杀手
翻阅过去人类走过的防疫史,人类除了经受目前新冠疫情考验之外,历史上还多次经受大规模、传染性极高疫情的洗礼,爆发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人们并没有在病毒的肆虐下退缩,而是不断的抗争,在与瘟疫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多创新,发明出了诸多防疫、抗疫的方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最终阻断疫情的蔓延和增长,确保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人类这种智慧即使已过千百年岁月的时光消磨,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若将古人的防疫、抗疫中创造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用于现实,则很有可能对现实人们防疫、抗疫发挥一定的作用。
说到瘟疫,人们都会闻声色变,因为它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病毒,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过巨大灾难。当瘟疫发生的时候,人类不但面临大量的人口死亡,而且还有严重的恐怖心理等意想不到的多重折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瘟疫一直伴随人类的发展。人们对瘟疫早就意识到它的存在。在中国早期历史的甲骨文里面提到了“虫、蛊、疟疾”和《山海经》里提到了“疠”等字样,“疠”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病毒”。比如:新冠、非典、鼠疫(黑死病)、流感、天花、霍乱等,都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瘟疫是一种可怕的恶性传染病,虽然人类在每次遭遇战中都能最终战胜了疫情,却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防疫、抗疫很早人们进行着,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称这种疾病为“伤寒”,主张以防治为主。瘟疫在先秦以前即有它的身影,不过那时的人们对此认识不清,一般以巫术治疫,杂以医药。惊奇的是,那个时候的人类在没有任何先进的仪器检查支撑下,对微小的病毒就有所了解。秦汉时期,为了防止传染,就开始对于疫情严重地区开始隔离,史记中就记载过:“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从此可以看出,那时已经出现了集中隔离治疗的办法。汉平帝曾下诏书:“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古代战乱频发,使病毒有了很好的生存空间和渠道。“战乱频繁,每逢大战,必有大疫”是古代中国疫情发生的真实情景。
在古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朝代更迭引起的战争,都会导致大量的人口伤亡,尸横遍野,因难以处理,随即就导致来疫情的爆发。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疫情从周朝开始到现在,至少爆发有500余次。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它是有史以来有数据记载的人口数量减员最大的时期,瘟疫使得东汉当时的人口从6000万猛地降到1500万。
那时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人口大量无序流动,从而引发疫情扩散。居住在北方的汉民族每年都会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纷争发生武装冲突,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性好斗、不甘示弱,使用萨满巫师对汉人进行反制。
匈奴先让巫师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水源旁边,以此来污染汉军的饮用水源。病死的牛羊等牲畜,极易产生病毒。汉军不知不觉地喝了被污染的水,就被感染上病毒。将士们打仗后回来,又将这些病毒感染给了家人。这样不断流动,不断传播,疫情就越来越严重。
当时对流行的这种疾病称“伤寒”,现在的称呼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时,患病者往往会出现高烧,咳喘。最后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典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当时,“伤寒”发病特别快,患者人数多,根本来不及救治。这种病死亡率极高,一场瘟疫可以轻松地造成人口数量锐减,死亡数量远远超过战争和饥荒导致的人口减员数量。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人为病毒恶行传播事件。
另一次是明末清初时期,也是社会动荡严重时期。纷争的年代,病毒再起。崇祯年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早晨染病,傍晚就死亡了,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瘟疫的爆发和感染人数无疑是达到了当时的顶峰,也正是由于这次的瘟疫,导致了社会各种矛盾爆发,最终导致明朝政府的灭亡。
二、病毒的快速传播是疫情蔓延的根源
古代,人类社会普遍科技水平不高,对微观世界不够了解,无法深入了解危害人类健康细菌、病毒的本质,只能用观察、再观察等原始方式进行预防。可喜的是,居然发现了细菌和病毒的饮食传播(接触性传播)和飞沫传播传播途径,为现代防疫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中东地区,从公元541年到599年,从君士坦丁堡到地中海沿岸的大量城镇,先后爆发了五次严重瘟疫,至少造成2500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因此下降了降近一半,史称“查士丁尼大瘟疫”。在抗疫中,没有药物和更好的预防、治疗基础上,人们也只能在被感染的房屋上封闭上,将其隔离。后来实验证明,“隔离”在阻断病毒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发生疫情要数中世纪的黑死病最为危害,这是饮食传播中最严重的一次。欧洲中世纪这次爆发的黑死病(鼠疫),死者三、四千万,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的33%。由于死于疾疫的人数众多,在我国的史书中都曾详细的记载过。
就因病毒的飞沫传播让欧洲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当时的欧洲凭借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航运,交通十分便利,加速了在贸易间的传播和蔓延。大约在1347年,往来中东地区的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和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内亚与威尼斯,随后迅速向欧洲蔓延至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黑死病毒毒性大,感染快,死亡率甚至能高达百分之百。
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造成的,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通过寄生在跳蚤上,并借由老鼠等动物进行传播,只有鼠、跳蚤、人三者密切接触,黑死病才能实现,而当时欧洲人们的生活条件大都满足这些条件。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农村的卫生条件非常差,气候转冷、自然灾害等问题造成了连年的饥荒、食物匮乏。“饥不择食”的年代中,猫、狗、老鼠都会被当做“很好”的食物。不加节制的不卫生行为成为了爆发疫情直接根源,不良饮食习惯,为病毒蔓延创造了“最佳”的生存条件。
在《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中曾提到,当十四世纪欧洲第一次遭到黑死病侵袭时,欧洲、中东和北非总计损失了约一半人口。由于公共卫生防疫不到位,以及对于黑死病没有清醒的认知,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所以导致黑死病快速的蔓延。由于人们的生活不好习惯没有根除和难以满足的欲望泛滥,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灾难之后,近代世界又多次遭到巨大传染疫情的影响,到19世纪鼠疫仍多次侵袭这些国家。
在如何应对黑死病的斗争中,人们曾经十分努力过,在运用很多药物进行治疗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才能阻止疫情的蔓延,有效地遏制疫情。黑死病可怕的致死率让整个欧洲害怕起来,普遍严格采取隔离措施和卫生习惯的改良后,随着黑死病的宿主死亡后,感染率与传播率就开始下降。人们的健康意识、卫生习惯也在这场灾难中得到了加强。
其中,意大利通过卫生立法、清洁街道、抑制屠宰场的臭气,并禁止集会,对婚葬进行规范管理,并且对发生瘟疫的城市强制执行出入限制,禁止同疫区之间进行贸易往来。1348年鼠疫传播到米兰时,人们发现隔离是阻断鼠疫蔓延的最好方法,威尼斯人还命令船只上若是有疫情,船员不能登陆,且需在船上隔离40天。
法国马赛在1720年为了应对鼠疫传染病整整封闭了两年零三个月。条文规定:若逃出城就会被就地处决。
飞沫传播发生最严重的一次是近代1911年2月20日中国东三省的肺鼠疫。当时疫情蔓延之广、之快令人难以置信。当时的一场疫情使得东北满洲地区的6万条生命被吞噬,相当于东北1400万人的一少半。
可怕的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鼠疫的最先感染者是捕捉旱獭的“移民”,他们将鼠捕来后,剥取其皮,染以颜色,冒充黑貂,售与西方妇女,通过假冒伪劣赚取高额利益。
当人从旱獭身上感染后,借呼吸和飞沫传染的肺鼠疫。当时,在西伯利亚工作的中国劳工,回乡时,把鼠疫传入了中国。当时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博士,受命当人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工作。伍连德博士通过从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的情况判断,病毒极有可能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呼吸传播。于是,他派士兵挨家挨户搜寻感染者,一旦发现马上送到医院,按重症、轻症、疑似进行分级处理,避免交叉管理。清政府还从长春调集1000多名士兵,对哈尔滨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交通管制。最终高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政府在防疫期间又耗银1000余万两,设立了民政部防疫局、京师卫生警察队和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等机构,开辟了当时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在这次的东北鼠疫中,伍连德博士不但在解剖感染者的尸体中发现了鼠疫,还确认了此次鼠疫的传播特质是以人为传播媒介的“飞沫传播”。为了抵挡这种病毒的传播,他发明了“伍氏口罩”,在67天后就控制住了疫情,效果非常显著。
还有一次大规模的飞沫传染是发生1918至1920年之间的西班牙流感,因为当时的“0号病人”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但因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无暇顾及,而中立国的西班牙国内对此关注度极高,此后便被称为西班牙流感。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全世界死亡人数至少为2500万(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而在这次流感中,口罩第一次被人类大规模地使用。
这两次飞沫传染中都集中实用了口罩,避免向外扩散,减少感染风险,再次证明了佩戴口罩防疫的重要性。
三、人们防疫、抗疫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从2019年武汉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开始,“封城”这个词汇在中国大地开始集中实用。实际上,“封城”就是大规模的“隔离”,也是古今中外防疫采取最为有利的措施之一。
早期的隔离措施对瘟疫治疗很有效。
古人采取的隔离手段和现在有相同之处,即划定区域,设置临时性专门场所,一旦发现疫情, 立即将患者收容、隔离在此。在我国,早在秦朝,就有实施明确的隔离措施,凡是患有麻风病的人,都被集中安排到“疠迁”。当时由于医疗条件限制,那些被安排到“疠迁”的人,没有后续治疗。虽然这做法不科学,但对于其他的健康人来将,保护效果很好。
东汉末年流行甚广的瘟疫,朝廷给灾民百姓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还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那个时候都如此对待患者,无疑是科学的,先进的,是现代社会专门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鼻祖”。
晋朝在疫病发生期间规定,若官员家有3个以上的亲属感染疾疫,即便自己没有被传染,在100天内也不得入宫。
在宋朝神宗时期,虔州就爆发过一次重大的瘟疫,经排查源头后,发现正是上游的水源被污染了,人们喝了那里的水,才导致瘟疫的传播。察源是控制源头,消除病毒的有效方法。
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疫情,虔州府知州刘彝命人修建“福寿沟”,确保“雨污分离”,把生活污水绕开人们的生活区,后来虔州的疫情才得到彻底控制。
1665年鼠疫来袭时,坐落在英国中部南北交通隘口的一个村庄,一名裁缝从伦敦回到村子不久,他助手乔治就因为疾病死去,随后村子里也陆续有人患上一种“怪病”。先是发烧昏睡,紧接着皮肤上就会长满脓疮变成灰黑色,最后那些患者双眼会充满血色,失去行动控制力,暴毙身亡,这就是可怕的“黑死病”。
灾难来袭之后,村民们很快就寻求自救的方法。由于最先死去的是裁判的助手乔治,所以村民们很快意识到是裁缝从伦敦带回了什么“东西”,人们便开始自我封锁,闭门不出。
短短三个月,已经有将近八分之一的人死去。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待不下去,要离开。可是这个时候村里的牧师威廉·莫伯森勇敢地站了出来并说:“我们不能够撤离,一旦我们再往北撤,就会进入德比郡,我们将会带去疾病。”此后村里情景一天严重一天,牧师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更加严重了,坚定留下来的决心,誓死与大家共存亡。牧师的勇敢最终打动了善良的村民,村民们不仅放弃了向北部撤离,而且决定在道路上设置路障,不让人将灾难传到英国北部去。做完基本的防护工作,在路障处留下一些人后,其他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静静等待命运的来临。
为了防止自己逃跑,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将自己锁在了带有水源的屋子里。或是直接在水井旁设下囚笼,然后自己毅然走进里面,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无畏死亡的勇者。结果是他们的举动让英国北部地区免受病毒的加害。实践证明,检疫隔离成为了各国疾病防控体系的基石。
古往今来,疫情中集中管理是快速遏制疫情蔓延的最佳措施。
古代,生产力低下,倘若遭逢疫情,政府通常通过提供医疗医药服务和财政支持等手段控制疾疫传播。这些手段虽然有时不够及时,但对于控制疫情的蔓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南北朝时,发生疫情之后,朝廷为了及时抑制住疫情蔓延,免费为民间提供医书、药方,如《圣惠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推动民间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都城临安发生瘟疫,皇帝宋高宗推出了“柴胡制药”,其成效明显,“活者甚众”;财政上,政府则专门拨入资金用以各地购买防疫药物。
宋真宗景德三年, 朝廷就拨付各州五十贯钱用于购买防疫药物。在京师和地方药局,都要配置防疾疫的药物,以方便人们购买服用。
在治疗疫病中,免费医疗很重要。
要想遏制瘟疫大规模发生和蔓延,就必需能做到斩草除根,就要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从汉朝开始,政府就实行免费的医疗政策,为患者治病,政府财政部门下拨专款、派专人去治疗,地方政府为灾民划分安置区域。当年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作太守,在疫情期间“大堂坐诊”充分彰显了中医的医者仁心。
1949年10月,原察哈尔省北部鼠疫流行,为了控制疫情,需大规模接种鼠疫减毒活菌苗。可是国内没有这种活菌苗,只能从苏联进口,但仍不能满足需要。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亲自领导一个组突击研制,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制造出菌苗900余万亳升。成功遏制鼠疫大流行。
在1957年2月,我国贵州爆发了一场流行性感冒(甲型H2N2流感),一直持续到了1958年,造成大约100万至400百万人死亡。在此次流感发生后,国家立即成立了流感中心,并在1958年编写了《流行性感冒手册》。这场流感在美国微生物学家莫里斯·希勒曼团队成功研发出疫苗后逐渐消退。
1970年,内蒙古额济纳旗驻军中发生一种传染病,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钟惠澜听取疫情发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后,认为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这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他责成有关人员再次仔细复查病理切片,最后病理科医师在复查病理切片时找到了利杜体,经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和预防后,控制了发病。
天花属于由于感冒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致死率极高。天花爆发在欧洲和中国时,带走了大批人的性命。
当年,深受天花之毒的最严重的当属美洲的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属于土著居民,从来就不受政府重视和关注。他们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所以导致了印第安人在天花的肆虐之下,短短百年的时间人口急剧缩减,由原来的3000万人缩减100万。
治疗天花的办法就是种痘。为了有效地减少天花对于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清朝皇帝康熙曾经下令做过一次实验,让已经患了天花的人身上的病毒植入到健康的人身上。虽然这一次实验不够成功,但对于治疗天花的手段有了清晰的认知,为后期“疫苗”的出现打好了基础。
对于疫情,永远是“防”大于“治”。
在疫情防控方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防”的重要性。因此,古人在重视卫生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防护手段来扼制疾疫滋生的可能。
人口流动会让瘟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开来,即便不是大量聚集,但只要人们居住在一起,相互接触的话,也会导致瘟疫在人群中传播。只要一人得病,那么全家、全村或者全城的人都要跟着遭殃,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严格限制人口走动都是非常切行的方法。
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看到泉州城内水沟“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在民间,每有疫情发生,便要系统、彻底地进行卫生清理。
如清宣统二年东三省流行鼠疫时,民间便开展了一系列大扫除、消毒工作,使得疫情并未发生恶性的传播。
从2019年出现过新冠病毒开始,中国中央政府迅速反应,快速建立防控机制,全国上下一盘棋,形成合力和战斗力。根据历史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密措施。首先控制传染源,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工作。率先在全国施行免费接种“疫苗”,增加人体的免疫力;对病人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按规定进行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接触者的检疫。对动物传染源、病人尸体等按规定妥善处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高质量防疫物资;号召全国人民都佩戴口罩,不聚集,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加强室内通风、停止集体活动、限制人员流动。重点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全国各地兴建起的“方舱”就是为此专门建设的设施,进行个体防护,并对新冠肺炎患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等。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传播,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大力度进行防疫治疗,有效地阻碍了病毒的世界性传播。
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历史的教训
从历史上次次疫情肆虐看,人类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尊重大自然,才能更好地避免疫情的发生和影响。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非常残酷的,看似人类掌握了主动权,但是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依旧是非常渺小的、无知的。如果我们人类不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必然会大自然的惩罚,而且大自然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物种清洗,完成更新换代。
表面上人类虽然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能够用人类智慧创造出一些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来化解疫情,增加人类生活质量。但对影响生命的核心性问题研究还不够,需要付出更大、更多的努力。
中医、西医个有特长,应该选优利用,但在这次疫情中,没有发挥中医的专长,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是很遗憾的事情。在医学理论上,中医有几千的疾病治疗史,有完整的治病机理。中医治未病,是先导医学,是走在病毒、细菌前面的医学,无需知道病毒DNA,任何疫情都在传统医学治疗范围内。中药抗病毒的原理和西医有根本的差异。中医人为,药物虽然不能直接把病毒干掉,但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把病毒干掉,所谓借力打力,以毒攻毒。非典和新冠,都证明了在疫情面前,只有传统医学才能有效、迅速解决。站在发展的角度看,世卫组织应该建立起以传统医学(中医)为主流的医学体系,真正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反而西医在本次疫情中主导着治疗过程。在抗病毒方面,西医是直接奔着如何消灭病毒、不让病毒复制传播去的,非常直接有效。但是,西医是滞后医学,先有病毒,再才去研究找解决办法。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解决办法,往往束手无策,失去良机,以至于至今在整体遏制病毒上步履维艰。
自古以来,人们与疫情一直在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经历过多次严重的疫情考验,积累了不少智慧,推动着历史这个大的车轮不断前进发展。深入解读世界疫情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毒的来龙去脉,梳理出理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现在。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虽然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人们的生活,但人类凭借这些时机运用科学技术对病毒进行分析,已经破解新冠病毒基因,防疫理论和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对病毒的认知正在不断加深,治疗不同类型疾病手段的不断增多。未来世界医疗水平会快速提高,加上每个人都做好个人防控,相信未来,在全人类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度过难关,赢得云开雾散的明天。从总结、学习,到再总结到再学习,不能一味模仿,更加深入进去,从古今中外这么多抗击疫情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有益成分,探寻一些措施,服务与现在;即便当前不能实用,就是放在未来,也是好事一桩。
作为疫情中的一份子,虽然自己不能冲锋陷阵的抗击疫情,但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疫情肆虐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检测,排除隐患;听从国家政府号召“常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会、少接触、严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就能遏抑病毒肆虐,安全度过疫情期。只要我们同此心,相信我们也能和过去的胜利者们一样,再次创造出历史奇迹。
参考文献:
尹媛萍·中国古代传染病防治[J].政府法制,2010(35):11.
张乐·黑死病:欧洲中世纪之殇[J].中国经济评论.2020,(01)[4] .
刘绍义·古代疫情,应对有法[J].生命与灾害,2017(03):13+12.
李化成、沈琦· 瘟疫何以肆虐——一项医疗环境史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03).
《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5]1918Pandemic(H1N1virus).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