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物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1-06-05 21:4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陶瓷收藏文摘

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收藏文化伴随着经济腾飞得到空前的发展,因国人的综合素质,衍生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些问题,艺术品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是文物。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它首先成为收藏领域的特殊商品,但我国的法律出于文物保护等的因素,还没给它以完全的合法拥有权及财产标识的相应地位。

由于历史上及近代盗掘、走私的猖獗,造假及诚信的缺乏,致使中国文物交流进入一个非常混乱无序的时期,现在在全国形成几万人的造假大军,已形成产业化制假!如不制定相应政策,后果不堪设想!文物的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正确导向的进步局面。在历史重要的载体——文物,成为社会发展之中日益受关注的特殊商品时,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一个集约化管理、深层次开发文物内在的真正价值的产业化研究,目前亟需认真组建一个令人公信度高的专家鉴定团体,正确引导文物中具有内在价值的,具有中华民族深厚底蕴价值的文物推向社会,诚然,当然文物内在价值市场的反差与文物保护法不无关联,这有赖于今后的完善和管理。

下面仅就我国文物基本概况及交流、价值及研发等问题做一概要介绍和探讨:

一、我国文物的基本概况

华夏民族历史上受神灵影响较深,厚葬几乎根植于国人心底,差不多延续了至封建社会末结束。所以中华大地之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但由于历代各种因素的盗墓及近代人为利益的驱使,进入一个盗掘狂潮时期,有的历史时期地下文物几乎破坏殆尽,只有新石器时代遗存尚多。现代的盗掘除重要的墓葬外,又向古代贫民墓发展,甚至清代以前的贫民墓葬至商代墓葬遭到空前破坏,已接近盗尽,估计再过3~5年除已设立保护的墓外,已无墓可盗,盗墓形式多发生在农村,由专业盗墓者、农民甚至干部参与盗掘,盗来的文物除直接到收藏者手中外,另一部分则走私国外,或拿到黑市上出售。所以,国家地下文物面临枯竭,而藏于大量民间的元代(高古)文物多受政策限制,无法在公开市场交易,部分只能走私国外或秘密在私下交易。这种大量藏于民间的文物如何正常交流,如何保护或防止流失是我政策研究的当务之急。盗掘破坏是文物遗迹破坏,破坏的是国家文化遗产,不破坏文物本身,到收藏家手中并得到妥善保护(非法保护)。
由于各种原因及各时期出土或传世的文物其总量仍很巨大,其大部分文物仍留存于政府文博机构以外的人群之中,以其中一小部分成为市场拍卖行的交流商品。

我国的文物品种丰富,上下年限跨越很大,许多文物品种都有其辉煌的发展历程,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经典杰作,具时代特点的同时,也反映每个品类文物的兴衰,如陶器,在中国起源很早,江西万年仙人洞已发现九千年前的陶片,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发展成绚丽多姿,具有多元地域特色的陶器文化,这类陶器品种繁多,理论遗存数量是惊人的。瓷器从商晚期萌芽,经过缓慢的发展至东汉已大量烧制。青瓷等色釉瓷至宋代已达繁荣的鼎盛时期,名窑林立,窑场众多,成了世界的陶瓷大国。以后瓷器向多元化发展,至明清,色釉瓷已被新风格的彩绘瓷取代。陶瓷几成古玩收藏品类中最大的一类,成为市场的主流。上述的中国文物发展的不同,历经可简单归结为:夏陶,商铜,周漆,汉玉,唐俑(造像),宋瓷,明木,清画。

漆器在中国目前已知有六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商周,制漆业已非常兴盛,近年不断发掘出土的漆器即印证了史料的记载。唯华贵精美的漆能够保留下来的很少,发掘品主要为战国与汉代漆器,此期漆器木胎为多,以雕刻艺术及彩绘艺术取胜,为世界漆器艺术源头。后代,特别是明清漆器较多,以雕漆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玉器在中国从最早的查海文化及兴隆洼文化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器文化,玉器成为帝王垄断的奢侈品,发展十分繁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玉文化。玉器发展至东汉末年从顶峰渐趋衰落,到魏晋南北朝时,进入一个相对低潮时期,自此以后,玉器进入民间,并逐渐摆脱宗法礼制,逐渐世俗化、民俗化、商品化,并历经唐宋缓慢的复苏,发展至明清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玉器各时期风格迥异,是各类艺术品中最宝贵的物质财富。虽然历经盗掘,因玉石不同于其它文物,它易于保存,其总量应很大,这类文物珍品是深具潜力的艺术品之一,特别是新石器至汉这段历史时期的玉器最具神秘性、礼仪性和精致性。

著名世界的中国青铜文化,在众多收藏者心中是神圣的,最具青铜文化时代特点的是商——战国,汉代的青铜文化也很发达,这类青铜器除一部分埋在地下外,多数为国内外收藏大家所垄断,少部分为国内文博机构收藏。

陶俑是文物中重要的一个门类,这类文物最富时代特点,最能代表中国历史雕塑艺术的文物。目前还只能在国外拍卖行中出现,甚至私人收藏量超过国家文博机构!因陶俑最发达的是秦汉和唐代,宋代以后由于造纸业的兴起,使陶俑这一随葬品日逐衰落。但陶俑的数量很大,其艺术水平及艺术表现形式也较其它文物为高,它是研究历史时期民俗文化、雕刻艺术绝好的文物,同时作为古代艺术品,更具欣赏性。目前,在国内官方还没有形成市场,对它的开发、研究还需做很多努力和工作,它是将来文物产业中较重要的艺术品,也是综合潜力巨大的文物。

其它象石刻、佛造像、丝织、竹、木、牙、角、书画、古籍、古钱及金属文物品类甚多,可开发研究的价值非常巨大,如佛造像。印度笈多王朝在吸取楗陀罗佛像艺术雕刻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佛造像艺术风格。这种薄衣贴体的佛像艺术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自此佛像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快速成长,形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造像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形成数十个石窟宝库艺术,成为世界佛教艺术中的奇葩,影响深远。我们对这类佛教艺术的开发,特别是非物质的深度开发和文化研究仍很不够。佛造像,特别是铜佛造像在艺术市场上较能体现出其内在的艺术及文物价值。

国内的文物遗存分地下和地上两大类,地上指可移动和可收藏的文物。有各时期出土的文物及传世文物,前者在国外交流较多,后者在国内拍卖行交流较多,而各时期出土文物在民间交流较多。


二、文物交流及鉴定情况

国内的文物交流有三大形式,一是由政府及私人设置的文物公司,二是政府批准成立的拍卖机构,三是民间旧货市场和收藏者之间的交流。

各地的拍卖行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已成泛滥之势,有的进入无序状态,经营文物拍卖以近现代为主,以海外回流宋代以前文物为辅。但重要的青铜器、石刻、玉器、陶器、俑像、漆器则由于文物法的限制难以进入拍卖行,这些文物基本处于民间私下交流状态。交流总量以明清文物及近代书画为最大,其它则相对较少,但赝品的泛滥与无制,已严重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正常发展,制作假文物已成为整个社会产品中不受法律约束的唯一商品。加之日益发展的造假业,使一些学院派专家鉴别无能为力,国内鉴定机构的威信急剧下降。

拍卖公司的机构人员通常是老板亲自从社会中选拔,但国家拍卖法中规定拍卖公司成立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聘请五位以上专家,从国家直属文博单位退休的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文物工作者,但这类在文博单位工作的老专家通常也只是理论上的专家,因为他们很少在市场上实践,更无经济动力的鉴定致力研究,所以大多被拍卖公司聘来之后弃之不用!极少人成为拍卖行中的鉴定者,偶尔因拍品的学术宣传需要,才请他们作文字撰写工作。拍卖公司几乎都是在聘请国家的专家同时,去社会选拔一些具有真正鉴定能力的专家,虽这类专家年龄、职称、社会地位不高,但拍卖公司需要的根本是鉴定真伪!而那些必聘的老专家则名副其实地成了牌位。所以,整天工作在拍卖鉴定岗位的往往是民间鉴定家。

至于拍卖公司出现的大量赝品其原因有三:一是老板明知是赝品却当真品来炒作,专门去购买、定制赝品来拍卖,谋取高额暴利,这也是拍卖公司过多、赝品过多的一个因素,况且有拍卖法做后盾,使经营者既能骗钱,又受到拍卖法的保护,当然,购买者自然不会请拍卖行的专家鉴定,多请国家专家组来鉴定,但他们多数鉴定水平低,自然不会看破高仿品。二是鉴定员与贩假者的利益、人情等关系,他们相互勾结,贩假者甚至把拍卖所得的60%给拍卖相关人员作为诱饵和条件,另外老朋友、老熟人的赝品也可能在拍卖行上出现。三是有很多拍卖行的鉴定人员对自己不擅长的品类文物缺少相关鉴定经验,或是鉴定经验不足,对高科技造假在鉴定上能力有限,致使大量赝品流向拍卖行,又流向收藏家。三是在拍卖行购买文物的人员中不乏一些贪官、企业家,为了洗钱而进行购买,他们对文物鉴定多半不通,目的很单一,只要是价高的就买,致使有一些品别的艺术品价格离谱,甚至产生泡沫。另外在拍卖公司内部,故意炒作,假成交、假记录的炒作为的是引诱消费者上当,这类事件几乎所有的拍卖公司,每场的拍卖上都存在。

文物公司及商店的现状是由多个人承包经营,实际上就是变相的私营商业,但比私营的文物店拥有更广泛的经营空间和特权,并受法律保护,经营品种较多,并有出口的特权。但由于私人收藏及经营的崛起,这类市场已大多缩水,有的面临倒闭,文物资源日少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民间交流较复杂,交流形式也多种多样,他们以各大城市的古玩城为平台,进行交流活动,进入市场的文物种类和时代也比较杂,可以说无所不包,上至新石器的石器、玉器,下至二十世纪初的民俗文物应有尽有,种类上有青铜、陶瓷、金属器、珠宝玉石、丝织印染、书画、木器家具等无所不包,购买这些文物的主要是各地收藏家,次为文物经营者。经营者身份为无业人员及其它闲杂人员,多拥有专向较强的文物鉴定知识,其辩伪水平多高于国家专家组。在各大城市还出现了卖古玩工艺品的定期活动的开放市场,多摆在地上随意交流,文物品种如古玩城店铺,但价格相对较低,这部分文物多来自农村或地方,有传世文物也有出土文物,质量高低不等,经营者多为农业或失业人员组成,他们的文物知识相对古玩城缺乏,但具备一定的市场经验,经验也与经营者的年龄、时间不同,这类市场也是其它古玩城的重要货物来源,同时也是收藏家、爱好者及市民常去选择的场所。购买者人员十分复杂,几乎包含各色身份人员。这类市场经营已合法化,经营者交纳一定的税费后即可经营,而不受其它限制,即使有文物法规约束,也因市场主办方的经济利益和监管文物的人员鉴定水平低下而无法公正行使权利,古玩城情况也大体如此。这类市场赝品为几种交流中最多。

私下交流情况更为复杂,有收藏家之间、收藏家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之间、盗墓者与经营者之间等,交流方式为货币交换方式。这类私下交流文物种类同上述市场,价格差异较大,大藏家之间价格较高,基层间交流价格较低,但多数私下交流价格低于拍卖行的价格。大藏家之间交流通常不请国家文博部门专家,一部分为没有鉴定知识的企业家与经营者之间交流通常请国家著名专家鉴定,但这类专家本身对近代市场的高级仿品鉴定经验缺乏,使之带有大量专家签发的鉴定证书的古玩赝品大量流入企业家之手,这也是赝品泛滥的主要原因,另一根本原因是购买赝品的多数收藏者不具备高级鉴定能力。几乎从全国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走出来的学生,基本不具备鉴定高仿文物的能力,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老师本来多是理论上的专家,而缺乏收藏、经营的实践鉴定经验,更缺乏对赝品制作的研究。

我国鉴定机构及人员的产生不是以实践的经验、能力为前提。几乎凡是文博机构内的、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均可成为鉴定专家,而且具有法律效力。多按资排辈进行选拔。实际上,文物的学术研究包括考古专业与真伪鉴定是两个专业技术,固然学术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但如果缺乏市场经验、收藏经营经验,就很难成为真正的文物真伪鉴定专家!特别是目前的文物鉴定的能力已严重制约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以致影响博物馆的健康发展。特别严重影响拍卖行,以致中国假文物大量泛滥,甚至在国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以至对中国艺术失去信心,这除了专家的鉴定水平太低外,对文物制假贩假的法律真空也急需我们制定相关政策。

目前拍卖行的经营理念是看市场需求,在这里一切都是商品,文物只有贵贱之分,没有其它研发。形成一个片面追求成交率,追逐消费者心理需求,严重缺乏的是市场正确的导向能力。这固然与文物的保护政策有关,但拍卖行对文物内在综合价值的研究能力不足也是关键因素,应该做一些引导消费者向正确的文物消费观念方式,向有价值的文物投资的道路上来,而不是炒做,顺从、误导的逐利及短视行为。最重要的是目前极大多数拍卖行的运行机制是以拍卖赝品为主,名人书画、官窑瓷等层出不穷,已到泛滥的地步,如无制约会在数年后崩盘,同时也会在整个国人心目中对拍卖行失去信心,很多拍卖行都是老注重拍卖自己制定的高级赝品,如书画、官窑瓷器等。这方面也是相关法律的真空。而且拍卖法的制定也存在不公条款。时代呼吁一个权威鉴定机构,一个有研究中国内在价值的拍卖行出现,一个宏观研究、指导,中国文物市场及非物质文化经济的机构必将诞生。

三、文物的政策及影响

目前文物的价值受市场经济左右,每类文物价值取决于市场需要,还不是完全文物本身的内在价值体现,换一句话说:目前我国的文物市场交流价值与文物本身的内在价值不完全相符。当前文物价值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国人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对古代文化,对各时期文物的品种、资源、分布、存世、艺术、科技等缺乏相应的知识及艺术欣赏力,造成一种从众、追潮流、浮华甚至摆阔的风气。

  是拍卖机构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进行对文物内在价值深度研究、指导消费,向正确、进步的具有高级别的文物收藏道路上来,而不是一味诱导、误导低俗的甚至错误的消费潮流上来。造成拍卖行厚今薄古、重华丽、轻古朴的不良倾向。最重要的是多数拍卖公司以拍赝品为主,有人说拍卖的赝品多达80%,另外盲目炒作,最终受害的是收藏者。

  是文物保护政策的偏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古代文物受保护、限制拍卖,也是大量外流的重要因素,另一部分在民间交流,价值极低,与国外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致使我国独具特色的文物失色不少,难以与国外的同等文物相比。在这一点上,我国应制定一个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政策,而不是单单依靠一个县级文物管理所。严打盗掘,不能把盗掘怪罪于市场,而国内无市场时,世界其它市场存在盗掘仍会发生,对于在错误情况下出土的文物,我们不能再错误的把它打倒、限制,这样只能走私和黑市交易或破坏,应该正确面对这一问题。

文物文化的产生是大文化产生的组成部分,对于文物的综合价值研发,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发现、培养新一届具有真才实学,有研究能力,更具有市场经验,宏观把握文物政策,急需制定新的文物保护法、拍卖法,防止制假贩假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文物进行深度、广度及艺术研究的专家队伍,把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鉴定经验、品学兼优的人才的聪明才智利用起来,组建一个具有各类人才的团队或机构,依托国内逐渐形成的收藏品大市场及文物资源进行测绘与研发是构建整个健康有序文物文化经济市场的先决条件。

依据对国内的流传文物状况分析总结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一)我国的文物总量世界最大,其中以清代文物数量最多,次为宋代陶瓷、汉代陶器、汉至宋代陶俑等。
(二)民间交流以清代民窑瓷器及民俗文物为主,次为汉、宋、新石器的陶瓷、石器。少量为陶俑、青铜及高古玉。
(三)当前拍卖以明清官窑瓷器、历代铜造像、历代书画、近代玉器为主,次为古代文物及其它杂项。
(四)拍卖行价值与文物品类关系中以书画总值最高,次为陶瓷器、玉器、木器家具、佛像等。
(五)49年以后的艺术品逐渐进入市场,以补充日益增长的收藏人群需要及古文物的逐渐减少。
(六)国内古文物,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文物目前基本价值相对较低,还不能与清代文物相比,与国外差距则更大,明清宫廷艺术品及近代名人字画为拍卖行中价值最高的拍品。
(七)国内大量宋代以前文物难以进入拍卖行。
(八)国内文物分布逐渐呈集中趋势,边远向内地集中,农村、县市向大城市集中,市场文物向收藏家手流动,精品文物向大收藏家集中,特别是京、津、沪、广州、港、台等地的收藏家。
(九)由于文物日渐稀少,众多的拍卖行面临资源紧缺、竞争激烈、赝品充斥、伪规操作、误导消费等问题严重。
(十)国内文物交易场所有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场及旧货市场,具有多家独立的店铺组成的古玩综合市场,即古玩城、拍卖行、文物商店等。
(十一) 文物鉴定人才缺失与人才结构、选用、评定的问题需研究和探讨。目前,文博机构内鉴定专家严重不足,具有市场、收藏的真正鉴定经验少、水平较低。而从事文物经营者的文物鉴定水平较高,但缺乏文物的综合研究能力,职业道德问题也很严重。
(十二)当前文物交易量与价值增长极快,其价值总体以年40%递增,特别是宋代以前陶瓷器及其它文物增速最快,从零四年至零五年一年之中价值几乎增长一倍。炒得很高的明清宫廷瓷器增长较慢,大量赝品充斥亦是原因之一。汉代以前高古玉价值开始升温,潜力巨大。

根据国外文物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的文物市场无论从收藏人数比例还是从交易价值都不及发达国家。因我国的文物市场几乎从八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发展,至多不过二十年。发展上尚处于童年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正常因素实属必然,应属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但进入正常发展道路还需十年左右的时间,缺乏诚信也是制约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文物艺术品投资与开发研究此期不失为最佳时机,消费理念的不成熟及其文化素质因素,使得太多的机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多数的中国文物具有潜在的、明显的巨大财富增值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物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升值空间极其影响力。

在众多品类文物中,具有综合价值的文物大量存在于民间,如按其综合价值来看,按顺序排列其升值空间依次是:
1、汉代以前玉器。2、青铜器(汉代以前)。3、陶俑及石造像。4、元代以前陶瓷器。5、明清民窑陶瓷器。6、清代以前字画。7、其它杂项。

                                           (作者: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李彦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瓷器作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