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2019-07-12 06:29:07)

 来自加拿大的小文英语 今天

经常有国内的英语培训机构来找我咨询英语教学的问题,什么“自然拼读”啦,什么“美国原版小学教材”啦......等等,他们自己还似懂非懂,却不懂装懂地向家长们叫卖,炒概念;而一大批家长就真的盲目地追崇,甚至迷信上了自然拼读,迷信上了美国原版教材。今天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其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的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根据中国的文化和中国孩子们的生活,外国的文化作品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外来的内容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到语言水平,一旦被引进到中国都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都需要“落地”一下,举例几个例子:


  1. 我在国内从一本英国原版绘本中看到了“slumber”这个字。请问,你在生活中,有多少次会遇到“slumber”这个字呢?如果是我来落地引进的作品,我会用生活中常见的“sleep”替换掉“slumber”。

  2. 我从美国原版幼儿园的练习册里看到了类似这样的一个练习题:从三个图中找出两个谐音字(rhyming words):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一看图:这单词容易啊,不就是太阳sun,面包bread, 和鸭子duck吗?这些单词孩子都会。那下一步:找谐音字。没有啊?sun, bread, duck, 他们的发音谁跟谁都不相干啊,没有共同之处啊?


这里出现的问题就不是英语的问题了,而是文化的“路障”。我们中文把所有的面包都叫做面包bread,而英文却根据面包的不同成分或者形状,给予不同的名字:细长的“圆棍子”叫stick, 短粗的“圆棍子”叫roll, 图里这种叫bun,因此,太阳sun和面包bun是谐音的。书中类似大大小小的路障、路坑、土坷垃多得数不清。


3. 反过来,中国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外国人也不熟悉。比如,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玉米粥稀饭分别用英文怎么说,他们也犯晕,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中日常的东西,他们不在意,也分不清。但是我们中国人是必须要清楚的,否则你怎么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呢?比如,如果你早上喝的是稀饭, 而你只是从《金发女孩和三只熊》那本故事书里学到了一个近似的“porridge=粥"的话,不会“congee"这个字,也不能精准地回答外教的简单提问:"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


 

京东网店就有北语出版社的Little Wen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世界上没有两种语言系统从单词到语法都可以“一对一地等值交换”。三十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教高中英语,那时加拿大华人不多。一天一位新来的亚洲模样的男生告诉我说,他昨天发高烧。“高烧”他说成了“tall fever”, 我问他:“你的母语是中文吧?”因为在我们中文中,不管是你个子高,还是天花板高,它都是一个“”,而英文当中tallhigh虽然都是“高”,但是概念和用法都不一样:个子tall天花板high


所以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悉文化的过程。所以外国的教材不能拿来就用,给中国孩子学英文用的教材一定要从语言水平上调节,从文化内容上“落地”。


近几年我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特别创作了一批绘本故事,其中包括《Han Bear》和《Little Wen》两大系列。其最大特点是:1. 采用了大量的字句的重复来帮助孩子巩固记忆,弥补孩子们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2. 用英语讲述我们中国的故事,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故事。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最近又遇到了优课堂的技术支持,把我的内容做成有声的APP教学课件和教学包,更便于把优秀的内容传播开来,真正能惠泽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们。这下小文英语教学真的可以take off了!(take off 腾飞)

 


目前我们研发的是Little Wen的《小小文》系列,分为学生版和教学版,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进入APP的示例家长班窥探一斑,先扫码下载APP, 然后用“WNFLYT"这个邀请码进入。

APP的二维码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进入这个界面后点开课件就看到了。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请大家移步到上一篇博客了解详情,见三个图可以点开,顺着链接去看APP样板: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1b216f0102zoyf.html


二维码链接了更多的作者介绍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教材不能拿来就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