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我的世外桃源


标签:
书房儿童文学教育读书王若文 |
分类: 生活杂谈 |
作者:王若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3-5-24 10:28:27: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3/epaper/d5542/d8b/201305/33733.html
□王若文
(王若文 加拿大英文教学专家,中英双语儿童文学作家。中文作品有《爸爸的爸爸的故事》《小文》系列。其作品融东方的智慧、温情与西方的逻辑、幽默于一体,被誉为“为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声音”。)
我有两栋房子,一栋房子的二楼由别人租住,楼下一整层都是我的书,像一个大书库。我自住的房子楼上楼下有三层,也都有我的书,外加双车库里还用很多箱子装着书。尽管如此,我还借用了两个孩子房间里的部分书架。到底有多少书?我也说不清。我几乎每星期都买书,房子不大还真装不下。也许你会说:“现在有了电子书,托着很轻的电子阅读器,可以浏览数不清的书,你还让纸质书把家都淹了,是不是太落伍了?”那不一样,这么说吧,我藏书成癖的“病根”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记得小时候见到哥哥躲在被窝里,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小人儿书,我就爬过去让哥哥念给我听。哥哥心想:小孩子懂个屁!他嫌我烦,念着念着,就开始作弊——一翻好几页。我发现他跳着读,骗我,就不干了,开始撒泼!哥哥躲到了被里,蒙上了头。我摸到了被子底下凸起的鼻子,一口咬了下去,哥哥疼得“哇哇”叫,妈妈从屋外喊:“闹牙的孩子惹不得,快给妹妹好好念。”
从小跟哥哥蹭小人儿书,认了不少字,也迷上了读书。那时候周围没有书,上学了,一个学期学一本语文。每当开学发新课本,我都兴奋得要命,一个晚上把书看完。上课可就没事做了,无聊地坐一堂课是很难挨,于是,我便“没事找事”,为此我经常被送到办公室罚站。办公室也很无聊,除了教师手册,还真没一本可看的书。
信不信?“饥饿”可以使人放下尊严:1970年我家被下放到乡下,那时每年都从城里来一批知识青年,我发现他们手里有书!而且是“禁书”,《红楼梦》《悲惨世界》,还有手抄本的《月亮宝石》,他们在偷偷传阅。人家一下班回来,我就觊觎着她手里那本被传烂了的书,跟在人家屁股后面甜甜地叫姐姐,还送去一壶热水行贿。
那时我们一家四口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0元钱,别说买书,就是花两毛钱买猪肉还要肥膘,因为熬出猪油可以炒菜,够用半个月。爸爸有时出差到市里,挤出一两毛钱,给我买一本小人儿书,令我幸福好久,比吃糖还幸福。那个时候嘴馋也舍不得花一分钱买糖吃,因为存到两分钱就可以租一本书看。一天,我发现厕所的尿沟里沉淀的尿碱层面有几分钱,我兴奋极了,竟然把钱打捞上来,冲洗干净,飞也似的跑去了村里的图书馆。图书馆是路边两间打通的砖房,因为公社总部坐落在我们村,所以要有个图书馆,好看。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很少有人去借书。图书管理员是位村姑,对书也没什么兴趣,但心挺好。
我10岁那年,妈妈病逝了,我被抛进了悲伤和孤独的深渊。恨不得一头扎进书堆去“逃避”,可是我没几个钱,每当借来一本书,都一边吃饭一边看,要连夜看完。一天,有位公社领导来视察,图书管理员对他说:“这个小女孩儿的妈妈刚去了,很可怜。她天天来借书,又没有多少钱……”她说不下去了,那男人扫了我一眼,然后转过身去,对着墙,他抬起了胳膊,默默地挥了挥手。从那以后,人家再也没有收过我借书的钱,我几乎看遍了整个图书馆里可看的书。就是这样,我留下了对书贪婪的“后遗症”。
后来我家回到了城里,爸爸有了工作,给我买了更多的书。当年,有位相亲的女士和爸爸约见,没出3句话就问爸爸有多少存款。爸爸说:“现金没有,都存到我女儿的脑子里去了——买了书了。”一桩好事就这么吹了。后来爸爸常拿它当做笑谈,对此无怨无悔。
爸爸去世已经5年了,如今,我依然珍藏着他40多年来给我买的很多书。这些书保留了我往日的回忆和留恋,珍藏着我对爸爸的怀念和情感。这种珍藏是不断“改朝换代”的电子阅读器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还是痴迷着传统的纸质书,尽管大量的藏书不断地“侵占”着我的空间。
我当年的少女梦,是嫁给一个有教养、有品位的男人,家里要有书架,甚至有书房更好。后来,我到了加拿大,遇到自己的另一半。和我当年的梦想不同,我们开始租住在幽暗潮湿的地下室,后来申请到了大学的廉租房,才算有了个像样的家,“拥有一个书房”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尽管我们当年生活得很狼狈,但是丈夫每当多挣几块、十几块的额外奖金,就高兴地打电话回家:“老婆,你今天又可以去买书了。”我立刻兴奋极了,见我开心,丈夫更开心。就这样,在艰苦、灰冷的日子里,书时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亮点。我在多伦多大学取得了英文教学专家资格后,开始教高中。十年后又帮助丈夫做生意,终于通过努力改善了命运,但是我始终不甘心守着“印票子机器”走完下半生,于是开始寻找我的人生意义。
当了母亲之后,因为苦于找不到好的儿童读物,我决定亲自动手“干预”儿童文学,走上了写作和出版儿童文学的道路。开始亲友们劝阻说:“北美的作家太多了,竞争激烈,成功几率还不到千分之一,英文又不是你的母语,你有什么竞争的资本呢?”是啊,我有什么资本呢?我想说:“我读过好多书”,但话到嘴边又觉得有点傻:读书不同存钱,人家看不到你多年累积存入的“本”,怎么能理解今天是连本带息地往外取呢?
人们能看到的是我的身外物:我的宅子有多大,游泳池有多漂亮,而不是人人都能欣赏我的书房。当初买房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就是房子舒适的读书环境和满房的书架——原房主把一楼的家庭厅和二楼6个房间中的4个睡房都量体裁衣地建造了从地到顶的橱柜和书架。我喜欢被图书环抱着的温暖和舒适,于是选了一个小房间做书房:写字台左侧的书柜里是我的教学参考书、写作参考书和儿童文学研究资料;写字台右边的书柜里,是国内众多出版社寄来的绘本参考书;满墙的书架上是我多年收集的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精品……
这里有40多年前爸爸给我买的书,有20多年前丈夫给我买的书,还有十几年来我为儿子和女儿精选的书。这个温馨的小书房珍藏着过去,见证着现在,孕育着未来。沉浸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我远离尘世间的嘈杂和浮躁,得以为儿童们潜心地雕琢着纯美的文学极品。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圆了自己当年的少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