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新闻出版网——王若文:趴在地上为孩子创作

(2012-08-17 16:57:18)
标签:

儿童文学

写作

绘本

育儿

个性

作家

分类: 儿童文学

王若文:趴在地上为孩子创作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2-8-17 10:56:49 □本报记者刘蓓蓓

 

王若文 1962年生于天津,加拿大英文教学专家,中英双语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融东方的智慧、温情与西方的逻辑、幽默于一体,饱含了普世的博爱、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被西方儿童文学界誉为“填补了华人英文儿童文学的空白”。代表作《你猜我在想什么?》、《共享一个月亮》、《小文》系列等。

 

人们一直以为孩子通常要到四五岁才会有记忆,但王若文说,她连小时候吃奶的事都记得,所以才基于儿时的记忆创作了《小文》系列绘本故事,以及将要出版的《小小文》。这两套书里的故事内容几乎都是她小时候的经历。

 

近日,应《小文》出版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之邀,加拿大华裔儿童文学作家、英文教学专家王若文回国举办了四场关于“儿童阅读”的讲座。在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王若文进行了专访。

 

“放养”教育成创作资本

 

王若文1962年出生在天津,8个月时被过继给了姨妈。1981年考上天津外国语学院。来自加拿大的外教安·史密斯很喜欢王若文的性格,于1985年将她带到了加拿大留学。后来,安成为王若文的义母。王若文现居加拿大多伦多,育有一子一女。

 

在国内外各生活了20多年的王若文对于小时候和养父、养母、哥哥一起生活的情景记忆犹新。王若文的养母没什么文化,养父是自学的画家,思想比较开化。他们对养女采取的是与传统理念截然不同的“放养”教育,这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罕见且不可思议的。从《小文》中可见:正是这种“放养”奠定了王若文日后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基础。因而,可以说王若文遇到了这对“另类”的养父母是很幸运的。

 

小时候的王若文,非常淘气,妈妈稍一不注意,“嗖”地一下,就撒丫子跑出去了。她打滚、爬树、抓白蛾子,和男孩子打架……什么好玩玩什么。这些故事和记忆都在《小文》中被原汁原味的记载。

 

在养父眼里,是天老大,女儿老二。家里做饭是养父的事,洗衣服是哥哥的事,而王若文只管玩。养父的这种教育方法经常招来周遭邻居的不解,劝他说:“闺女家,不学做饭、干家务,将来嫁给谁?”养父却说:“我不给任何人培养老婆。她不会做饭又怎样,她将来大学毕业可以嫁给个厨子。”

 

正是这种放养教育,让王若文自小就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充满好奇,是个“问题儿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童心未泯的她见什么都好奇,见什么就爱问,一定要弄明白。

 

王若文说,养父对她的“溺爱”、“放纵”和“任其自由发展”,为她一生健康的成长和个性的形成创造了空间——一个与外界摩擦和社会影响绝缘的“真空”。这个“真空”使得她和她的内心世界未经现实打磨,未被岁月削弱,永久的童真成了她后来创作儿童文学的资本。而正是带着这种童真,和“让自己趴在地上,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的创作态度,使得《小文》系列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绘本比小说写作难得多

 

在王若文看来,绘本比写长篇小说难得多:绘本的字不能多,故事还要吸引人,三页之内就要抓住读者的心,每页还要具备翻篇的驱动性。再有,因为绘本是亲子阅读,它既要能讨大人的喜爱,还要能讨小孩的喜爱。另外,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反复地读同一本书,绘本故事还要经得住反复地“咀嚼”。

 

《小文》的故事不但娱乐性较强,其文学含量也非常高。比如说,《你真没出息》就完全可以拿来开一堂文学分析课,谈谈“你真没出息”这句话三次出现在书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境,代表的不同意思:第一次是刘姥姥讲小猫每次都要回来找妈妈时;第二次是面对仍然哭喊着要去找妈妈的小猫,小文想,这大概就是刘姥姥说的没出息吧;第三次是小文终于意识到:只有回到妈妈身边,小猫才能真正开心。于是,含泪把小猫送回给了它的妈妈。转天小文却发现小猫又跑回到自己的身边,亲热着。小文由衷地高兴,说“你真没出息”!

 

可以说,《小文》的每个故事里都有精心策划的故事结构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包括幽默的伏笔,从而达到最后的笑点。因为王若文明白,给小朋友看的作品需要文学性和娱乐性兼具。

 

《小文》面世后,王若文发现,大多数买《小文》的都是两三岁孩子的家长,这些孩子们多是欣赏图片,要欣赏故事内容和文学内涵,还需要有生活经历。为此她正在给低幼小朋友创作一套满足这个读者群的《小小文》的故事。

 

低幼绘本要求情节简单、句子简短、文字很少,而且一定要有反复重复的句子。就如同你用同一个动作反复逗一个6个月的小孩子,你逗她100次,她会笑100次,一点儿也不认为无聊。而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令其“无聊”。因此,由于受字词少、句子短、情节简单的限制,要写出一个好故事,对一个作家的创意和写作功底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儿童文学是纯净的世界

 

在国内的巡回讲座和微博上的互动,让王若文发现了不少中西方在儿童文学写作和阅读上存在的差异。

有的家长问王若文,《小文》中有很多是在农村发生的事儿,现在城里的小孩子没在农村生活过,看不懂怎么办呢?王若文说,这和西方家长的理念相反,西方就鼓励孩子开拓视野,支持多元化阅读,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主张去探索。为什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不得不承认我们家长的“僵化思维”和“隧道视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除此之外,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成人世界的内容。王若文认为:有些儿童文学故事是冠以童书之名,但是书中的人物都是大人躲在小孩的面具下,说的是大人的话,表述的是大人的感受。换个大人的脸谱,你会觉得情节也是合适的。比如,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对社会的不满、成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也写了进去。“儿童文学是纯净的世界,成人世界的‘现实污染’绝对不能写进儿童文学。”王若文强调:我们的儿童文学欠缺的是“以孩子为本”。

 

还有,被王若文认为“太死板”的是人们对儿童分级阅读的理解,王若文说:“所谓的儿童分级阅读,不是说这个年级就读这个,那个年龄段就读那个。实际上分级阅读是要帮家长找到孩子阅读比较舒服的区域,要既能达到一个阅读高度,有较量感,但又不会伤害孩子读书的热情,使‘分级’成为一种非常灵活的指导,这才是分级阅读的实质和作用。”王若文说:我们不能将分级阅读当做攀比的工具。这个说“我们孩子读四级了”,那个说“我的孩子都读六级了”,好像这是又一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田径赛。阅读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教育也应以引导为主。我们要俯下身来和孩子交流,使阅读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