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杂谈——加拿大人的“得与失”

标签:
人文教育社会人生育儿 |
分类: 生活杂谈 |
加拿大是个以人文为本的多元文化社会,外来者在这个社会大染缸里“泡”上几十年或十几年,都会发生质变。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譬如说:在加拿大,不是所有的大陆新移民排队都加塞儿,但是,排队加塞儿的多是大陆新移民。
有一次,我陪老公去一家华人超市买菜,排队的人不是很多,我后面紧跟着一位中年大陆妇女,推着一车的东西。此时,一位带有国内北方口音的中年男人提着两三件东西若无其事地插进来,排在了我的身后。我回头看他一眼,他也没脸红,我很气。再看后边的女人,她只是一脸无奈,我更气。我说:“对不起,先生,队尾在那边。”他嘟嘟囔囔地说:“我要赶着接孩子。再说我只有那么两三件东西嘛。”嘿,他怎么这么看事情啊?他怎么知道后面的女人不也是赶着接孩子呢?虽然两三件东西不多,礼貌上打一声招呼,我都会让他。但是,他这叫加塞儿,占便宜。这样的人我遇见过两三次,都是新移民。
而西方人的“占便宜”却是另一种做法 ——
如果这也叫“占便宜”的话:孩子小的时候,我带他们去附近的农庄看家畜,农庄里时而将几匹侏儒马放出来让孩子们骑着走一圈。还好,那天人不多,木栏外等骑马的,只有一个三岁左右的白人小女孩儿和她的爸爸(看上去像是犹太人)。女孩儿的爸爸看到我女儿来排队,就俯身对他自己的女儿说:“咱们让开,该轮到这位姐姐了,你都已经骑过三次了。”那女孩儿点点头,站到了爸爸的身后。这一件小事令我感触很深,因为,首先,除了女孩儿和她爸爸以外,没别人知道女孩已经玩儿过三次了,他们可以继续,“多占点便宜”;再有,人们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是:他们精明、计较、不吃亏、只占便宜。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他们很清楚什么才是吃亏,什么才是占便宜。
两年前我一家回国探亲,早上请亲戚一家来酒店吃自助餐。他们说吃过了来的,但我们已经买了早餐券,他们怕浪费了昂贵的餐券,也不得不加入我们了。吃饭的时候,他们拿了满盘子的各式食物,看到我的俩个孩子只拿了一点儿面食和粥,于是不解地问:“那么多的好吃的,你为什么不多拿呀?”我的女儿不解地问:“我刚醒来,还不饿,为什么要多拿呢?”看到其中的一个亲戚把一盘子的茶鸡蛋全端到我们的桌子上来了,我儿子禁不偷偷地对我说:“别人没的吃了,怎么办呢?”
我很欣慰,我的孩子们是在加拿大长大的。这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就知道“需要多少拿多少,不需要就不拿。”这里的学校大厅里都有一个大木箱,上面写着“丢的和捡的”,就像个百宝箱,那里面什么都有。孩子们拾到了别人的东西就顺手丢到那里,自己丢了东西也可以去那里找回。孩子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
当这些孩子们长成了大人了,大人们走到了社会了,这种社会就自然形成这样的了。
(以下是一个商场靠门口的小铺面。店铺老板和我很熟。瞧,这家伙又不在铺面上盯着,准是又去旁边的餐馆喝茶、聊天了,或者是到商场的别处转悠了。他为什么不看摊儿呢?因为没人从他的铺面偷过东西。”这就是生活在加拿大,所以从加拿大回国的孩子都被亲友们认为“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