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摘抄1
(2019-03-07 22:45:00)
标签: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
分类: 阅读 |
序言: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第一章:引言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的过程。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相类似,对比成人,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儿童自行培养这一能力过程会十分漫长。所以,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然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物质。因为成年人正确认识自我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全面地了解儿童,要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就更加困难了。
个体心理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并研究整体人格对人的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个行为反应了个体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学有如下观点:
一、个体的目标与追求
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
1.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人格的整体性以及个人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管看法的基础上。尽管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
2.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他童年时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这些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
二、自卑感与心理补偿
1.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2.过度自卑与膨胀的野心。
过度自卑感会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会毒害他的心灵。那些有罪恶表现得少年心灵也极为脆弱。
三、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父母需要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个体心理学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
1.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联系。
2.仔细观察儿童入学时的表现,是很好的了解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一个好方法。学校对儿童是个全新的环境,刚进校门儿童就会表现出他们对适应新环境一事是否准备充分,特别是对如何与他人相处是否准备好。
3.人们普遍都缺乏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比如,如何与他人相处。
4.有些儿童在站立的时候总是要依靠其他物体才能挺直身体。人们经常说,站直了。事实上,孩子靠在什么上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总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
四、人格考察
要看一个人在环境中的具体行为,而非他的看法和想法。因为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越这种距离。【这与我们日常考察一个人是相同的,要看他做了什么,而非说了什么】
人们从下列三个方面可以展现出真实的人格
1.社会关系问题--(可简化为你--我的关系)
(1)尽管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中,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人格的整体性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之上的。
(2)还表现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友谊、合作、信任与忠诚等。
2.职业问题(可简化为人--世界的关系)
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一生,打算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来源于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3.两性问题(爱情与婚姻)
只有仔细研究与两性关系相馆的内容,才能正确地回答“如何与异性相处”此类的问题。
这三个方面存在这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他们还会派生出一些特定的任务,而这些特定的任务又必须在社会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圆满完成。
这些任务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个人的感官发展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保持一致,人也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伙伴、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不断成长。
五、正确与错误
对社会有好处的事儿就是正确的,任何读社会规范的偏离都可以看作是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必然会与客观和现实发生冲突。
前一篇:笑看风云
后一篇: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摘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