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去福建,在土楼玩了4天,遂去厦门。那天去厦门植物园,拍了一遍南方的植物。看见植物园旁边的山上巨石耸立,石头下面还有寺庙,上去看看。
山不高,20来分钟到了半山,一大岩石下有一洞,颇有点仙气,洞上面是“醴泉洞”三个摩崖大字,看来是有泉水,细看落款是
“万历十一年,醴泉洞,主缘傅钺立”,看来还是有历史的东西。洞不大,中有一泉,供着什么佛没注意。看“醴泉洞”三个大字上面还有摩崖,上书“池怀绰开造”,那这洞不是天然岩洞,要说是人工开凿的可是费力不小。
池怀绰本名池裕德,明代福建同安县厦门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人称明渊先生。傅钺也是当地名士。当时人们在洞里奉祀何氏九仙和其使者范仙。,据说在开凿的时候居然有泉水涌出,遂为醴泉洞,当地俗称仙洞。
大岩石上面是天界寺。
进门既是大雄宝殿,都是新建的,有僧人管理,大殿不让拍照。就拍了一张人家的贡品大柚子。
天界寺所在的山古人说它山势犹如仙人醉卧,故称之为“醉仙岩”为醉仙岩,又称仙岩。原有“醴泉洞”、“长啸洞”、“黄亭”、“旷怡台”等
“仙岩四景”。
寺始于清圣祖乾隆六年(1741),当时厦门名士黄日纪在醉仙岩读书,与僧月松募金在醉仙岩建天界寺,寺里供奉观音和仙翁。此后多有修缮。到上世纪20年代曾进行全面翻修重建。49年以后,寺为驻军营房,80年代初驻军迁离。寺全面重建。
说是以前寺里晨起做功课时要敲钟108下,此即位
“天界晓钟”,成了厦门八景之一。钟于“WG”中被毁,后有人捐了新的钟,但现在看来是不敲,听不到这钟声了。
看到寺后有巨大的花岗岩石,上面还有石刻。遂往上面去看看。
上山的台阶和栏杆修的很好。
特别喜欢在这样的大石头中穿行的感觉,看着山不高,倒是颇有变化。
山上的两块巨石,左边上镌“天界”两个大字,右为“仙岩”,每个字都有两米见方,好有气派,顿生仙气。
说是二块石头如骆驼伏地,故称“骆驼峰”。我倒是没看出来。
看“天界”两字下的落款是“万历壬辰年傅钺立”,和下面题醴泉洞三字是同一人,那应该是万历二十年,在题醴泉洞后九年题的这两个字。
旁边岩石上有领明万历间驻厦抗倭将领施德政与其部将题刻的三首七律唱和诗,现为厦门市保。
旁边还有一首清乾隆时倪邦良题的诗。
穿过去,顺铁梯子到岩上面。还是巨石耸立,有平台可以四望。
这块石头应该命名为“斧劈石”或“恨石”啥的。可能这都太凶狠了,不符合这佛家静地的气氛。
夕阳之下,略显灰蒙蒙的厦门市区。
东边也有巨岩和寺庙,是万岩寺和中岩寺。那块大石头上面刻的是“万笏朝天”,是郑成功宗兄郑联题的,也为厦门八景之一,郑联南明时拥鲁王监国,1647年赐封为定远伯及定远侯,驻兵于万石岩、中岩一带。因其拥兵跋扈,横征暴敛,厦门百姓颇有怨言,被郑成功斩杀于此。
站在上面俯瞰天界寺。
从这里往东北是厦门岛的最高峰云顶岩,高339.6米。西边不远是虎溪岩,那里有玉屏寺。所谓“虎溪月夜”也是厦门八景之一。都没时间去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