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去山西,只在太原玩了一天,晋祠是必去的,晋祠院里最南边的奉圣寺是一个相对独立而比较奇特的景点。从北边过来沿着这个小山边就到了寺前。
奉圣寺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原为唐将尉迟恭的别墅,武德五年(622),这在说唐里的黑铁蛋,因为一辈子杀伐太多,心里嘀咕,被高僧智满一句话点醒,遂将别墅改建成寺庙,并请智满高僧为主持。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
寺北浮屠院有初建于隋开皇年间的舍利生生塔一座。
正门是原来晋祠的景清门,1980年对建于元代的景清门进行落架大修,移到这里作为奉圣寺山门。看到这里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把晋祠的门移到这里?
说来奉圣寺命途多舛,天灾人祸,屡毁屡兴。金贞佑元年(1213年),毁于蒙古大军的战火,仅舍利塔存。元代皇庆二年(1313)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灾毁。明代又重建。到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干部疗养院设到这里,到1977年,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
八十年代初,重建奉圣寺,将几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迁建于此,这大门就是其中之一。里面的过殿、大殿都是其他地方迁过来的。真正属于本寺的老建筑就是旁边浮屠院的舍利生生塔了。
塔建的很精致规矩,每层的塔檐都是琉璃瓦,檐角挂着铃铛。
现在看见的塔是清代杨廷璿于北京募款重建于乾隆帝十六年(1751)。塔身高38米八角七层,玻璃剪边。塔内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除了一层只有一个门,二到七层每层开四门四窗。据《晋祠志》里载,重建时:“启旧基仅丈余,得石匣一,内贮银函,更内得金瓶,瓶中外宝粒五色具备,大者如豆,小者如,具灼灼有光,,上盖石,拭辦之始知含利”。据传当年是释家牟尼一粒舍利子埋于塔下,可是这次发现有许多舍利子,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塔叫做“舍利生生塔”。
每个门上都有匾额,一层塔门上是“雅明动化”,二级以上每级均有砖匾四块,二到五层都是四个字,六层是三个字,七层是两个字。这些匾额均系修塔的杨廷璿之子杨二酉之作。
这杨二酉(1705年~1780年) 还颇有名气,字学山,号柳南,清太原人。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书法甚好,曾任乾隆书法老师。1739年(乾隆四年)以御史身分巡视台湾并兼理学政,在台湾的政绩不错。因言被乾隆疏远,罢官回太原晋祠隐居。后参与了晋祠不少建筑的重修。并题了不少楹联、匾额。
塔的须弥座很简单,就是六层青石砌成,没有任何装饰。

看完塔,去正院,两进院落,前院里的弥勒殿(过殿)是1981年迁建的原汾阳二郎庙中殿((元代建筑)。这院里两侧碑廊里陈列着唐代武周华严石经100余通,这些碑刻原藏于太原县风洞。所谓“风峪华严经石”,据说十分珍贵,但我没有细看。

后面是大雄宝殿,是现太原迎泽区东山马庄芳林寺大殿(创建于宋,明代重建)迁建。
看墙上的壁画,应该是1999年新绘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