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 评课》读后感

(2011-09-19 11:09:36)
标签:

教育

《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 评课》读后感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生物组    潘美玲

今年暑假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收获颇多。

培训结束后,学校为加强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我们订购两本关于教师成长和有效教学的书籍:一本是教师新知丛书系列中蔡伟先生的《你也能成为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成长的22项要素》,另一本是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 听课 评课》。给我们自己学习。

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 评课》一书明确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亦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该书从四个方面,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实际是两大方面,自身课堂的管理和学习其他人的有效方法。

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地呢?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就像人们总是不断改善家常便饭,使之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一样,老师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也要不断改进,使之更为有效更为充满活力。而且此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实施过程中要做到:

一、怎样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重要性越来越大,备课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全教研组的事情,因此备课一般需要:

1.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2.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本章节、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知识联系,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正确的把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创造性的实用教材。

3.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中了解;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就课题(或在预习时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提出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课文(内容)了解。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性格、心理、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预知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设计练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流程;认真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体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5.撰写教案,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环境等地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二、如何上课:

上课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灵活简便。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花样百出,以示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理念。其实,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无论是“探究式”,还是 “接受式”,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

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得学会各种技能。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

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

   三、怎样听课

学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一般需要做到: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

四、怎样评课: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要评好一节课,并非易事,一般需要做到:

1.了解教学内容。

2.先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3.认真揣摸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进行换位思考,发现优缺点。

4.毫不保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一起提高。

教学反思,怎样反思、反思些什么?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分析、比较、判断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之后的改进、提升、完善、记录的行动过程。有的放矢、行必有果,是教学反思的显著特征。一般需要做到:

1.    思考。包括课前思考、课中思考、课后思考。

2. 笔记。思考而有所得,就做一些笔记,及时记录下来,体验“认识升华”、“负而转正”的美妙。一是随时的零散笔记;二是阶段的完整笔记。

   

                                                  2011年暑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