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正宪老师《走路中的数学问题》课后记录与反思

(2014-10-27 15:40:11)
分类: 教学反思

-----观吴正宪老师《走路中的数学问题》课后记录与反思

1、孙同学一溜达就提出了走路中的数学模型,名师就是名师,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的,其目的就是唤起学生关于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学生已有的数学模型。

2、吴老师一背手:你是问谁了,问他呢?那你问。老师以背手一后退,把师生对话的机会变成了生于生之间的对话。

3、关键词的理解是读懂题意的根本,吴老师采取了直观的表演,还是借助几何直观让看得见的来帮忙,学生的一表演,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这些词学生都明白了。比如同时,面对面的可不可以同时,一个方向也是同时。同时以表演还把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更复杂的情况有了理解,和形象的支撑。她们俩从八点同时出发,八点五分停止,同时走了几分钟。把同时理解清楚了。(铺垫太到位了)

3、最大的改变,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波力亚的问题解决:一读,把事儿搞清楚,自己读,默默的读,也就是进行独立的思考。二、读题加了手势。手势有什么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题意。三读题,模拟操作。把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相遇在正中间吗?奥,学生突然顿悟的表现归结于操作的帮助,一个顿悟了没完成,再让学生来解释自己的顿悟,时间一样,那离谁的出发点更近。学生只有把题目的意思看明白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理解。

4、尊重孩子只是形成的过程,不象以前是用课件来包办代替的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用自己的方法画图解决。这一改,把学习的“当家权”还给了孩子。这一放权孩子的精彩出乎意料,孩子们用看得见的图来讲解,从学生的展示,尤其是第二个孩子把10050放在一起,可见孩子的思维的深入性。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当家不知道思考的乐趣。

5、“谁能理解我画的图”这一问问出了什么,问出的是孩子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让生生间有了知音的默契。

6、边扶边放,老师先补充小强的平均分成四分钟,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小丽的,师生共同把图画完美了。

7、一个拓展练习事半功倍。“这样的情景,还可以两辆火车对着开,还可以两辆飞机对着开,那么请问,这样的关系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走路中有呢?有没有在我们的工作或者其他的情境中出现呢?这一追问,把相遇问题的关系一下子扩展开来。所以有人说,一般的老师教知识,优秀的老师教方法,象吴老师这样的名师教的事是数学的思想。

8、拓展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习惯培养在里面。四一班为准备联欢会,分三个小组折纸花、纸鹤。第一小组每小时折50朵纸花,而小组60朵纸花,三小组40只纸鹤。她们共同折了3小时,一共折了多少多纸花。三小组折纸鹤,这是一个陷阱,孩子不自觉地就陷进去了,这样的经历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习惯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对第一个孩子都都算上的处理有非常的巧妙,吴老师问:怎么样能让他对?这一问一举两得,不仅化解了徐和一个学生的尴尬,更开启了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动机。

9、“一个也不放弃”吴老师对坐在角落里的那个小女生,让他的同桌来陪同,帮助他树立自信,帮助她体验成功的感觉,尽管吴老师自己的中说,还以没让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给他们的机会不够多,自己有时太着急,从这里可以看出,吴老师的学生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收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每一个,一个也不放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