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讲“基于多册教材之间的整合”
和“基于教材内外文本的整合”
作者:王君
我曾经配合《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进行过一次关于个性化抒情的综合复习,写出了上万字的论文《个性化抒情》。该文章涉及到一到六册的课文60多篇,几乎扫荡了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抒情文字,它以非常丰富的事例和全新的归类,引导学生重新遨游于教材的海洋中,让他们得以在整个中学学习的平台上,获得对个性化抒情的整体认知。立足于初中三年,甚至中学六年的教材体系,努力为学生建构更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这需要教师很宽广的胸怀和很宏大的视野,我们都有必要去锻炼自己的这个本事。
基于教材内外文本的整合。
这种同类信息的整合外在表现为穿插。寻找外援,夯实课内文本的学习。比如讲《苏州园林》,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于是我引入了关于《苏州园林》的若干故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好了,便奖励一个,不仅调动课堂气氛,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产生苏州园林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比如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更是大家都头疼的说明文,于是我也准备了若干关于纪念碑的故事,遥遥地和课文主旨相呼应,关键时刻像抖包袱一样抖出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一片。
又比如讲《纪念白求恩》,我立定了要还原白求恩形象的课堂追求,引入了白求恩的信件若干。让被神化的白求恩走下神坛,变为了人,于是学生的诸多疑虑都有所有了解释。
再比如讲人琴俱亡,我自然会引入诸多和魏晋风度有关的故事,那么短短的文字就有了归宿,故事群自然促成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我讲《背影》,我就要带领学生理解潜藏在语言深处的很多矛盾问题,我就必然引进朱自清与父亲的生隙的前尘往事,对于《背影》而言,不联结必然停留在普通的父爱亲情的世俗表情层面上,这绝不是《背影》的魅力。
我讲《紫藤萝瀑布》引入宗璞写《丁香结》《玉簪花》中描写名句,进行呼应对比。宗璞巧夺天工的比喻,拟人手法就不言而明了。教材教学要有厚度,有宽度,有深度,和课外文本进行整合是必由之路,但使用这个方法要有节制,不能喧宾夺主。课内外同类信息文本是并列关系还是主次关系一定要定位清楚,并列关系有并列关系的处理方法,主次关系有主次关系的处理方法,具体技巧是完全不一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