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优秀,为你量身定制

(2019-03-20 19:22:35)
标签:

王君

分类: 青春语文

   优秀,为你量身定制


【概要】

       只要取法得当,写作能力亦可从优秀走向卓越。

  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陈晓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任教于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清澜山学校

司艳平: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浙江永康外国语学校

魏志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济南章丘区辛锐中学

 

王君:大家好!我们的聊作文又与大家见面啦!上次我们聊的话题是 “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概括交流了孩子们形成写作风格的几种途径,这一期我们准备结合一名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写作优秀生李旻翀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为优秀生量身定制提升计划,让孩子们在初中这个生命拔节的时候,汲取精神食粮,长成他理想中的模样。

 

晓东:李旻翀是我们清澜山学校八年级一班的有写作爱好的学生,我们首先来欣赏他的两篇代表性、典范性的作文,然后以较高的尺度来评价衡量,明确优点,指出不足,扬长避短,让他明晓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内蒙古游记

清澜山学校 李旻翀

 

从北京开车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内蒙古。

但凡进入内蒙古,就满天的草原映入眼帘,风吹得一株株草在山坡上婀娜摇摆,连成了一片苍茫的大地。时不时有些低矮的丘陵,混在起伏的草坡上,除了鲜绿,还是鲜绿。

 

内蒙古无边无际的草原是浩渺,宏大的,连绵不断。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之下伸展着,带点沟壑的小草坡伏在平原上,霏霏的雨丝,笼成一片朦胧的烟雾,为草原增添了一份神秘。

待雨后天晴,草原上稀稀落落地散落着一些牛羊马,慢慢悠悠地走来走去,时不时低下头去啃饱含汁水的嫩草,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它们瞥见有车经过,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望着我们,尾巴像鞭子一样驱赶着身后的蚊虫。

天,在苍穹上铺开一卷深蓝的画布,包围着我们,白云肆意地在画布上渲染艺术的神采,衬得身后的蓝天有些发黑;透出一种深邃的印记,鸟偶尔掠过,露出踪迹,在天上轻轻飘飘地散点着它们的身影。

 

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蒙古包慵懒地点缀着草原,趴在青绿的草坡上发呆,身前是牛羊,背后是蓝天,着实有些令人羡慕这悠闲的生活。时不时会看见穿着长袍,背着干粮,别着奶茶瓶子的牧人驱赶牛马,在草原上飞驰。累了就躺在草原稀疏的树荫下发一会儿呆,眼神洞穿树影,看到的是蓝天,张开手掌,撑开手指,阳光的碎屑从指缝间飘下来,落到地上,烙印出一片光斑。

内蒙古的公路上是没有车的。

一路飞驰,仿佛偌大的天地间只有我们一伙人,把手伸出窗外,感受指尖与风的亲密接触。草原上强劲的风常常会灌进车子里,发丝扬起来,荡在空中,无忧无虑。路和天是连在一起的,从来不分开,无论走多远,它们始终不变。天连着草连着路,如地毯一般绵延地铺开到天边,看不见尽头。有时傍晚,黄昏之下悬着一轮暮日,橙红的,向草原的生灵撒下最后一丝光芒,染红了整个天际,为苍穹抹上一层迷人的粉。

 

与此同时,有时候会有一些体格庞大的牛马横穿马路,慢腾腾地,安详地,鼻子里一阵一阵地喘着粗气,时不时嘶鸣一声,仿佛盼到了前方大片的青草。在它们的地盘上,不管他们走的多慢,多不急不躁,也要耐心地等待。心里急是没有办法的,这些威严的草原神灵容不得你侵犯。只可客客气气地等他们从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才可继续前行。

凛冽的风,丝毫不能阻止草原神灵的步伐,它们随遇而安,逐草而居,惬意又舒适,在它们的世界里,一切皆是单纯而善良的。铜铃大的眼睛里常常闪着光芒,修长的睫毛盖过了世间肮脏的污秽,托着一副牛角,向着它们心中的希望前进。

 

再凛冽的风,也有停歇的时候。当朦胧的蒙古大地上没有风时,一切都变得突兀不动,一切都变得清晰了起来。每一根嫩绿的草芽都在阳光温暖的照射下纤毫毕露,有时雨后细细的草尖上还会挂着几滴极小的雨露,坠下来,落到泥土里,湿润了一片土,也湿润了一片蒙古人的心,更渗透了一片广褒的蒙古大地……

王君:旻翀的文字有一种书卷气,比如“一路飞驰,仿佛偌大的天地间只有我们一伙人,把手伸出窗外,感受指尖与风的亲密接触” 一句,有几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影子,景与情结合,相得益彰。今天我们主要是给旻翀把脉,通过这篇文章,看看旻翀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

 

志强:旻翀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写作优秀生,语言表现力很强。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旻翀有时候语言过于啰嗦,他需要在语言的简洁上多下工夫。比如开篇第一句话“从北京开车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内蒙古。”就不够简洁,既然是从北京开车时出发,那与下面的“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有所重复,直接就可以写成“经过五个多小时”,这样表意更明确。作文不是比谁的字数多,而是比在有限的字数内谁的表现力更强。“删繁就简三秋树”,建议旻翀写完文章反复朗读、品读,删去冗杂多余的语言。

 

艳平:志强说到简洁,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他在写作的时候,用了一种方法,使得自己的文字特别简洁。据说他在写作的时候,是单腿站着,这样就迫使他用最精短的文字完成自己的创作,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他的简洁洗练的语言特点。


晓东:原来刻意提醒,还可以精简语言啊,大作家们的写作习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一直很欣赏旻翀的文字,平时在评价旻翀的专栏作品时,也总是极力赞赏。而今天,当我有更高的标准来看旻翀这篇作文,感觉旻翀在用词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斟酌。比如刚才王君老师表扬的一句话:“一路飞驰,仿佛偌大的天地间只有我们一伙人,把手伸出窗外,感受指尖与风的亲密接触。”总体上已经很出色了,但是如果仔细斟酌,“一伙”用得太随意了,因为“一伙”多含贬义,改成“一群”会更好。再比如“张开手掌,撑开手指”,“撑开”就不如改成“叉开”,这样跟下文的“阳光的碎屑从指缝间飘下来”才相呼应。再比如“烙印出一片光斑”,“烙印”本来是名词,这里却误用为动词。莫泊桑说过,在一定的场景中,一定有一个最合适动词或者形容词,你的任务就是找到它。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反复推敲的精神。

 

艳平:旻翀在文章开头写道:“但凡进入内蒙古,就满天的草原映入眼帘,风吹得一株株草在山坡上婀娜摇摆,连成了一片苍茫的大地。”在这里我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一个是“但凡”虽有文言词语的感觉,但缺少协调感,整句话可以改为“一进入蒙古包,就有无边无际的草原映入眼帘”;二是草似乎不能连成苍茫的大地,描写不恰切。如果修改,可以改成:“风吹得一株株草在山坡上婀娜摇摆,随风飘荡,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绿色的海。”用海来形容微风吹拂下小草绵延辽远的情态,更能突出小草成片的范围之广。

 

王君:写景的文字,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与景如何合二为一,才能突出景物烘托的情境,展示“我”的意图和思想,也需要细致考量。“待雨后天晴,草原上稀稀落落地散落着一些牛羊马,慢慢悠悠地走来走去,时不时低下头去啃饱含汁水的嫩草,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它们瞥见有车经过,抬起头来瞪大眼睛望着我们,尾巴像鞭子一样驱赶着身后的蚊虫。”这段主要写了牛马们的与世无争与悠闲自得。为了突出这种情态与思想,我建议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可以改成:“我们的车从他们的身边经过,它们连头也不抬,依旧悠闲地吃着它们的草。那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而我们只是暂时造访的远客。”今年夏天自驾去西藏游玩的时候,我真真切切地见过这样的情致,那里的牲畜不怕人,不怕车,天地之间它们最大。晓东,你不是说还有一篇旻翀的作文吗?你给大家展示出来吧! 

    

离别

清澜山学校 李旻翀

 

离别,这是一个多么感性的词,它的存在,决定你的心,是否还在。

小山湾绿草如茵。草丛间点缀着碎金似的小黄花。雪白的蝴蝶在花间草丛安详地翩翩飞舞。那棵杜梨树依然绿荫如伞;没有成熟的青果在树叶间闪着翡翠般的光泽。山后,松涛发出一阵阵的吼喊……

他听见远方海在呼啸。在那巨大的呼啸声中,他听见了一串银铃似的笑声。笑声在远去,在消失……

朦胧的泪眼中只有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这个永恒的,静悄悄的小山湾。

……

指针没有在那一时刻停留。时间继续走向前去,永远也不再返回到过的地方了……   

                                                   

                                  ——《平凡的世界》

 

      有人常说,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逢。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离别之后再次相逢?很多人往往分别后就分道扬镳,一辈子再也没见过面,就像时间一样,分针秒针过了那一刻,就继续向前走去,并没有停留,永远都不再返回它们在那一刻相遇的地方了。人生亦是如此,分别了,可能就永远也不会回到当初了。

      在这两年里,我经历过太多的离别了。身边不断地有朋友去往国外学习,往往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见面,一晃眼,又是陌生不少。平日玩得要好的,倏然间离去,有些猝不及防,心里空空的,有种失去了什么的滋味,用落寞来形容,不为过。

 

      去年匆匆转学,不得已要向从前的同学告别,怀揣着不存在的心理准备。老师掉下眼泪,同学掉下眼泪,我没有,但心里是哽咽的,像被堵塞住了,又像被掏空了,眼泪在眼眶中酝酿。我狠下心来,忍住,竭力含着泪水艰难地微笑,最终没有掉下来,留下的是深深的眷恋与不舍。但几个月后,再听到他们叫我的名字,一回头,竟然有种是形如外人的感觉,迷迷糊糊的,只好尴尬地报以微笑。

      暑假里教我写书法的大师兄,也早已回北京深造,盼望着他寒假会回来团聚。教我写字的时候,却得知了他因为学习,不得不留在北京。至今,一年不见,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平日里交流仅以信息。有时候,其实离别这个词,并不仅指的是离开,而是内心的那种空空的失落感,心,离别了。

 

      往常,在前几年,我们在小区里的一帮朋友总会相约着一起去打球,在球场上挥汗如雨。每个星期五,球场是挤满了人的。我比他们小,他们也不排挤我,在球场上,大家都是同类人,我们会在球场上针锋相对,互喷,也会在场下一起买水,喝饮料,我会在小学毕业时间去疯狂打球,他们也会在紧张的中考间来球场解压,那段时光是最快乐的时光。如今,仅仅一年过去了,他们中有些人考上了好的学校,有些人名落孙山,随着升到高中,学业变重了,当我在星期五晚上八点兴奋地抱着篮球准时到球场时,只有我一个人,相伴着夜晚的灯光,球场上空荡荡的,只有一阵冷风。

 

      很多时候,聚合离散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过去欢乐的时光早已溜走了。

      星期天中午,当我打开手机时,又看到一条心碎的消息——数学老师辞职。我绝望地问他为什么,他跟我讲述完原因后,说了一声对不起,叫我好好学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他……巨大的失落感充斥在我心里,午后的阳光是那么的刺眼与惨白,有时候,离别就是来得那么突然,没有任何预兆,我怎会想到,星期五早晨他充满微笑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微笑是惨淡的。自此,我的生活中,又将失去一位敬重的师长。

 

    我们犹如时间一样,过了就过了,虽然无能为力,但回想起来,前一刻才是最好的时光,待回想时,心早已远去。

     王君:旻翀同学的这篇作文让我看到了一个男孩的侠骨丹心,他对离别的解读,对离别的认识,柔软而温润,情深而意长。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家看看如何帮助旻翀来进一步提升?或者说这篇作文里,还有哪些表达不周严的地方呢?

 

晓东: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引发了我的共鸣。如果我提出一点建议就是感觉开头引用《平凡的世界》这部分内容太多了,差不多有200字,感觉有些冗杂,因为引用的作用往往画龙点睛,要少而精。我建议把此处引用部分的文字中“小山湾绿草如茵”这段完全删掉。这样离别的情感就可以贯通了。

 

志强: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这样的文章作者往往受感性的支配,缺乏一定的条理性。旻翀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与同学、与老师的分别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


艳平:旻翀同学有一颗对生活、对人事善于体察的心灵,细腻而深入地体验着一点一滴的情感远离。艾青在《诗论》里说:“不要满足于捕捉感觉:感觉被还原为感觉,剩下来的岂不只是感觉吗?”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再作拓展,艾青的话不止针对诗歌写作,也可以延伸到孩子们平时的记叙文写作。写作时不能一味地追寻感觉,捕捉感觉,否则就会让文字缺少必要的理性光辉。旻翀同学如能在感性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将感觉变为经验,那么文字就会少去轻飘,多出厚重。


王君: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两篇文章,对旻翀的写作水平有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他的写作之路还可以朝向哪方?他的写作瓶颈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他的写作能力如何可持续发展?我们给他提出一些建议吧!

 

志强:我建议旻翀广泛阅读。九成阅读,一成写作,读的多了,悟的多了,自然就有了写的欲望和写的能力。小小说家夏阳说:“我在写作小小说之前,曾经闭门苦读三个月,对1500篇小小说如数家珍。”当学生那颗敏感的心总能为一种新鲜的声音、新鲜的颜色、新鲜的气味而跳动时,他们的笔底才能流淌出思想内容深刻丰富、人物形象独具个性、故事结构跌宕起伏的小小说来。


晓东:我同意志强的观点,阅读是写作的最大秘诀,很多学生也意识到这一点。旻翀同学也很喜欢阅读,他非常热爱外国文学,读起来如痴如醉。在读书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能针对孩子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书单,也许更能助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要想互为双翼,彼此促进,必须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而不能泛泛而读,没有章法。

 

王君:晓东和志强提出我们综合考量,为学生列出一个有阶梯性的书单想法很好,艳平在引导学生读书上做得很好,你可以具体谈谈书单的内容,然后我们一起进行补充。

艳平: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初中阶段,如果要想帮助学生简化语言、美化语言、净化语言,不妨让孩子们读读《张晓风散文》。张晓风的文字极有灵性,能把生活里的点滴感悟用极为精到的语言表现出来,语言与思想的距离落差,是学生写作中常遇到的问题,读透读精《张晓风散文》,可以帮助孩子们提升语言表现力。

 

志强: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书籍,最初可以读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苏菲的世界》,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样的书籍容易激发旻翀的阅读兴趣。然后可以向他推荐《培根随笔》以及周国平的一些书籍,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


王君:推荐完书单后,接下来我们要思考怎么指导孩子们读书才能取得最大效果。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法”,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会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与书中人物比较,与书中情境比较,在比较里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让自己的心灵趋于成熟。还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文章与名家相同题材的名篇做出比较,比如旻翀写的第一篇文章《草原》,从一名学生的角度来看已经很出色了,但是作为旻翀本人,要想进一步润色,可找老舍的《草原》,甚至找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进行对比阅读,从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思考,在对比中寻找差距。

 

志强:建议旻翀读书时养成做摘记的习惯,且学会分门别类摘记。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如此。他的创作极为高产,有人认为有一个专门的写作公司为他服务,后来他向记者揭示了谜底。原来在他的书房里像中药铺一样放着许多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是他积累的不同材料。他的高产正来自他的分门别类地积累。

 

艳平:除了读书,我觉得还可以尝试一题多写,同样一个话题,可以尝试进行不同文体的创作,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来捕捉自己的写作灵敏度,会清晰有序地厘清写作的要义。

晓东:我最了解旻翀,旻翀在语文课上听极为认真,在也能够认真地思考,回答问题也有一定的含金量。现在名翀薄弱的地方是,古诗词积累较少,朗读和演讲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旻翀平时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朗读,积累古诗词,底蕴深厚了,文章才会有底气。

 

王君:一个学生对写作认识的高度决定着他写作能力的高度,甚至决定着他将来在写作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如今,相当一部分师生对写作水平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培养读写能力上,认为写作的终极意义就是教学生如何写好考场作文。这样的写作价值观束缚了师生的思想,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的自觉与自省,应该成为学生表达的渴望与需求。从旻翀的文字来看,充满了性灵之气,很多文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写作意识要鼓励他继续保持。

 

晓东:王老师说的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如果你为了应试去写作,就会觉得写作是一种负担,味同嚼蜡。史铁生曾指出:“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将会对他的写作乃至人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艳平: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构建。《理解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只要他的生命一诞生,他就处在于世界的交往之中,他就生活着。生活的经历覆盖了生命的诞生、生长、成熟、延续、死亡诸过程。生活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没有分离的个体生命的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生命感悟,精神的提升。

 

志强:我们要经由写作,构建心灵。经由写作,达到一种精神的提升,经由写作而获得幸福的生活。正如被“种”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外部条件限制了他,但是他通过灵魂写作,终于弃绝了那辆悲怆的轮椅,让自己的灵魂在有尊严的高度上飞翔。


王君:我记得潘新和教授指出:“写作使人远离动物而成为真正的人,物质家园的构建有赖于写作,而透过写作建造家园则是人的最终极的本质需求: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追求知识与创造的人,必将与写作相伴。”我们身为语文老师要有一种担当,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写作,而是引导学生为了心灵的圆满去写作,以虔敬之心对待写作,这样我们学生的写作才会有大底色,大境界。

王君:同时,优秀也需要量身定制,每个孩子千差万别,需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多读书,勤思考,有意识地训练思维能力,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制定充满个性色彩的读书、写作计划,摒弃功利,循序渐进,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优秀走向卓越。



 

【王君简介】

百年中国语文人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教师

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

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全国中语优秀教师

全国中语教改新星

省优秀班主任

公开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

1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