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教研专注”成就的“教研专著”

(2019-03-06 08:43:08)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教研专注”成就的“教研专著”

“教研专注”成就的“教研专著”
——读刘兆刚老师《语文之路》有感
文/王君

    读兆刚兄弟的新著《语文之路》,思考着兆刚兄自己的“教研之道”,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很深的感触。

    首先,兆刚兄研究之道,是研究聚焦之道。

    教师要教研,已经不易;教师教研要找到明确的方向,更为不易;教师要在自己的教研方向上有鲜明的观点提炼和理论阐释,那更是非特别优秀的教师不能做到的事。就像我自己,算是出道很早的一类教师,也在教学科研的路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但检视自己的教研成果,大部分还是经验型的总结,散碎而零乱。这其实是大部分教师的教研现状。一是个人能力所限,二是语文学科理论系统天生相对薄弱的特点所致。所以,语文教师要找到自己的教研特色,寻到相应的理论倚傍,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我的理论言说,是极富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

    兆刚兄弟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这里。他的教研触角极为敏锐,教研视野相当宏阔,但教研专注力又极为强健。纵观他这些年的教研成果,都无不聚焦在一个教研母题之下——他在语文之“言意”关系的天空下纵横捭阖,探索“言意”之源头,深究“言意”之本质,建构“言意”之体系。在浩繁如星辰的理论天宇中,他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论星球”。每一个语文人的个体生命都是渺小而转瞬即逝的,但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让自己和某种语文规律相联结,那我们就找到了一条永恒之路。

    贯穿于兆刚兄弟语文教研中的“言意之辩”,是这本书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最打动我的部分。这是一位基层教研者对语文的献礼。这种理论自觉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自觉。这种理论追问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追问。我相信,兆刚兄研究的不仅是语文的“言意”之关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思考的是自我生命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关系。这本书,阐述的是语文之道,内核则是生命之道。阅读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智慧,更是兆刚兄弟不甘心沦于生命之庸常,不懈地探究生命的意义,不懈地寻找最好的诗意栖居之形式的智慧,还有勇气。

    兆刚兄弟的这种研究聚焦意识,也把他的这本书和一般的案例汇编之类的书区别开来了。所以,兆刚兄弟的书,是真正可以称得上“专著”的。没有教研的“专注”,就没有教研者的“专著”。这就是兆刚兄的高度和特色!

    其次,兆刚兄弟的研究之道,是研究田野化之道。

    近期,我在“全国整本书阅读专题会议”上执教《小王子》整本书阅读。再一次精读《小王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小王子》中批判的种种“大人世界”的怪相,一次一次地激发着我的共鸣。阅读兆刚兄的新著,想到《小王子》中那位主动地龟缩于书斋中的理论家,不禁莞尔。兆刚兄之更可爱,便在于他不是在书房里抽象地思考他的“语文言意之秘密”,而是在田野里像一位农夫一样种植着他的“言意之树”,并亲自给这棵树浇水施肥,亲自看着他一寸一寸地成长,一叶一叶地舒展,一朵一朵地开花。

    兆刚兄的所有思考,都来自于自己的躬耕实践,来自于自己的课堂亲历。他更是一位中国语文田园里的深度旅行家。他不跟团,他是自助式旅行,慢慢走,慢慢看,深深悟。

读他的《语文之路》,我感佩于他对当今语文现场的诸多名师名家的熟稔程度。不管是前辈大师于漪钱梦龙黄厚江们的课堂,还是同辈友人肖培东和我的课堂,他都如数家珍侃侃而论。对名师们经典课例的经典细节,他无不有精深精粹的领悟和点评。他善于模仿,更善于创造。他左手学习名家,右手躬身实践。他的理论,便这样深植在一线的田园中。兆刚兄在当地荣誉已经甚多,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安享赞誉,但他没有。对于这样的身为一地一校之教学翘楚,但依旧坚持在前沿课堂上去自我摔打磨砺的老师,我对其不倦不怠的奋斗状态,是更为崇敬的。

    所以,《语文之路》在求“道”,它有扎扎实实的理论求寻与皈依,是一本仰望星空的书;《语文之路》更有“术”,它有一线实战的风云际会,是一本长在泥土里的书。不管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还是已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都有看点。

    语文教研之路是一条蜿蜒艰辛的路。阅读兆刚兄弟这部书时,我自己,也处在教研的一个低潮之中。在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之后,我依旧还是有自己的教研困惑和教研挣扎,甚至一度不能阅读,一度难以成文。在这样的时刻,阅读兆刚兄,对于我的心灵,是一种温柔的抚慰和巨大的鼓励。

    兆刚兄在《语文教师:行走在诗和思之间》一文中说:

    我周围的许多同行,他们在诸多事务性的纠缠中,碌碌无为,被动地承受着“无边界性”的工作,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各种各样的束缚太多,压力太大,教师疲于奔命。更不要说,教师还面临着地位低下、学校领导霸权等困境。面对困境,选择愤世嫉俗,我可以理解。但是难道我们真的要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等待着不知道猴年马月才会到来的理想境界,梦想着一个完美教育环境的降临吗?

    兆刚兄用自己的教研突围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庄严的的回答。而我,也在一页一页的阅读中,慢慢重新寻找到了新的教研激情和教研智慧。

    谢谢兆刚兄的文字。我祝愿自己因为阅读兆刚兄的专著而重获“教研专注”。

    以此贺兆刚兄新著出版。


——王君2018年9月30日于广东河源万绿湖畔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教研专注”成就的“教研专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