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教学中思维层级性研究——读王君关于《爱莲说》和《陋室铭》群文教学解读/陈建红

【前言】
喜得君师新作《更美语文课》,此书的核心话题是“群文阅读”。总览全页,喜之甚喜,决心暂时放下君师的其他爱书,花一定时间来研读此书,我主要从思维角度来解读君师的力作。
君师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有群文阅读研究的雏议,提出的“联结思想”“整合思想”,到如今语文教学中哗哗然的“群文阅读”出来,链接此研究痕迹,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叹服君师的前瞻与睿智。
认真研读王老师的《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群文教学实录》,我得到了这样一些收获。
一、运用递进思维设计主问
王君老师将《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文言文整合教学,其整合点是对刘禹锡的心灵世界研究,教学目标是探寻古代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我们可以作为主题型文本来解读,其主问题的设计王老师是这样呈现的——
其一: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请从文本中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其二: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其三: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其四: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简析:这些主问题,首先看每个问题在思维上的决胜点,在思维层级上可谓跳了三级,我们一般会问“找出描写陶渊明对菊的看法的句子”或者“文中写菊从写作手法上看有什么作用”等等。同一点,思维层级不一,对学生的兴趣提振点,是绝对不一样的。我想,这样的问题贴近初二的学生,贴近学生最近的兴奋区与好奇区,也只有咱们的君师了。我想,再给我500年,我也练就不了这一绝世神功。其次,四个主问题呈递进式,如果运用核心思维分析,四个主问题中,前面是蓄势,是铺垫,其核心直抵第四问刘禹锡这一形象。进而探究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
二、运用横向思维点拨学生
君师的这篇整合教学中,除了主问题外,还有一大亮点是点拨的艺术性,所言不多,但招招见效,句句见奇,让学生在疑无路之时,又柳暗花明。具体呈现如下——
【示例一】
生:我认为周敦颐很欣赏陶渊明。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字挺有力量的,我读出了一种欣赏。
生:我也是,后文中周敦颐说自己爱莲也用的是“独”,看来这“独”有与众不同之意,含有褒义的。
……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简析:在这一主问下,学生能够总结出是一种“欣赏”,赞其“与众不同”的人格。思维看似受阻,且看君师是如何拔云见雾的——
【示例二】
师:“独”是独特,独到,“独”是特立——
生:独行。
生:周敦颐称菊花为“隐逸者”,就是隐居避世之人,不含贬义。
师:注意,为何不说是“花之隐者”呢?
生:“逸”有一种飘逸安逸的感觉,周敦颐称其为“隐逸者”,看来对其生活状态是欣赏的。
简析:君师巧妙点拨让“独”延伸,让人物形象更加可感,“独”字背后隐藏着一种赏识,一种赞叹;“隐逸”背后是一种闲适恬静的人生走向。在此环节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周敦颐写陶渊明,是正衬,是铺垫,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一种放下杂念,超然物外在“淤泥”中安然生长的生活态度。
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思维的生长点。风乍起,惊起的是另一个绝美点——
【示例三】
师:你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词语“德馨”来思考,非常难得。但是,难道陶渊明的品德就不“馨”吗?
……
生:(急切地)我还是认为刘禹锡的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请注意,他读的书是“金经”,金经就是佛经,金经有《南华经》……(众大笑),一个读佛经的人难道不是在隐居吗?
师:有意思!再深入一点点,为什么刘禹锡说自己是“调素琴”,而不是“弹古琴”呢?
生:“调”更悠闲更随意,“素琴”说明他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师:品得妙!这个“调”让我想起了那著名的“悠然见南山”的——
生:见!
师:对,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闲适和自得。
……
师:有见解,活学活用,半学期的《论语》没有白读!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生:(恍然大悟)开头也证明了刘禹锡的选择其实是周敦颐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他其实是把自己比成了仙和龙。
师:哦,只不过,是和诸葛亮一般的——
生:卧龙!(众笑。)
……
师: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有矛盾啊!
生:(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觉得刘禹锡他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在不知觉中又暴露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者说,他当时过的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他的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师:好一个“不知觉”!这句话像一把解剖刀,就是要把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袒露在我们面前。现在请大家看看《名校精练》之后关于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故事,谁来讲讲。
……
简析:君师为何将此书命为“更美语文课”,循到此路径,发现这样的点拨突破了传统,突破了自我,立足于“见众生”,任何高大上的设计都不及走进学生内心来得实在,所有的挖空心思的思维,如果不在学生内心荡起涟漪,便激发不了学生兴趣,难怪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的孩子不喜欢了,原来一个个茂腾腾的后生被我们的愚昧折磨得消极懈怠了。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能透过莲兴味盎然识得周敦颐的“东风面”。
三、运用想像思维激活延伸
想像思维,也可以理解为联想中思维,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在这里,王老师是这样构建的——
【示例】
师: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老师是要让同学们感受刘禹锡是一个多么有生活情趣的人。以前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秋词》,一起来——
师:我们还背诵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句子是沉舟——
师:《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简析:此环节,是思维的铺散点,延伸点,精彩点。读到这里,再次想起王老师的“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唤醒、鼓舞”值得我们当师的好好品味并为之践行啊。
四、运用核心思维归纳总结
核心思维在君师的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好,这也是主题型文本的关键思维,就是对于文本只取重点,只取核心,其他杂乱无章的东西大胆舍,大胆去。
【示例】
师:同学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都是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仲淹们、刘禹锡们超越了孟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著,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正如刘禹锡曾吟诵过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周敦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诵读《陋室铭》和《爱莲说》。
简析:文本解读到这里,是高潮,是最精彩的,我想,只有学识渊博的人,只有满满智慧的人才具有这种凝聚核心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都是裸露的。整个思维的奇点都在君师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