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我家大门常打开——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六)

(2019-01-12 11:05:12)
王君:我家大门常打开——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六)

家大门常打开

——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六)

我的朋友们: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六封来信。

在这封信中,我想继续和大家聊一聊公开课的意义。

上封信中说,希望我的“听课”不会给大家带来压力。在这封信中,我想说:我家大门常打开。也欢迎大家随时随地来听我的课。

在语文教师这个群体中,我算“出道”很早的一类老师,承担公开课,是我生活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直到现在,平均每个月,也必然要承担两次以上的国家级的大型公开课。

我慢慢拥有了化负担为能量的心态。

我是一线教师。上课是我的天职。在自己的班里上,或者换一个地方上;给自己班上的孩子上,或者,给其他学校的孩子上;有人听课,或者没有人听课;很成功,或者不太成功……这些,对于我,好像都一样,也都不太重要了。我只需认真即可。这认真,不为什么,只为了活得踏实而已。课堂效果好,这正常。课堂效果不太好,更正常。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有遗憾,便永远有成长的空间。

 

在重庆老家的时候,曾经带过一个年轻的徒弟参加各种比赛。当年评课非常严酷,不留情面,磨课更是接近残忍。小姑娘下来守着我哭,诉说委屈,想放弃。我跟她说:你呀,就把这些确实难听的评课全当做“屎啊尿啊”等等天然肥料,吞下去,消化掉,它们就成了你的养料,你就长大了,枝繁叶茂了,开花了……

小姑娘听了我的话,咬着牙,“吞”下了这些“肥料”。她终于挺了过来,收获了扎扎实实的成长,现在,也已经是很有成就的老师了。

 

一年上五堂公开课的老师和五年上一堂公开课的老师,对教学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

上课永远成功和上课经常失败的老师,对生活的领悟也是不一样的。

甘于平庸的老师躲避公开课。追求优秀的老师勇敢迎接公开课,甚至创造机会去上公开课。

网友木子说得漂亮:不上公开课是“等死”,上公开课是“找死”,不如在“找死”中杀开一条血路,置于死地而后生。

兴高采烈“公开”成功,也心平气和“公开”失败。

于是就慢慢成长了,渐渐懂得生命的意义了。

“死”都不怕的人,更有可能“活”得好。

多在公开课中“死”几回,就能在家常课中“活”得滋润些了。

真的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提倡在我们清澜山学校,大家都把听“推门课”当做一件自然的事儿。我希望自己首当其冲经常被“推门”,然后,我也常轻轻松松地去推别人的“门”,然后“正大光明”“心安理得”地坐下来听想听的课。不再像以前一样忐忑,顾虑多多。

一个学校有了这样的一种开放的状态,一个学校的老师都这样的开放的胸怀,这个学校,一定是了不起的学校。

 

教学研究最好的途径还是听课。

听什么课呢?可以听“计划内”的公开课,也可以听“计划外”的家常课。

“计划内”的公开课是必须的。这样的课,具有研究的性质。应该,也必须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其呈现出来的质量应该高于日常上课的质量。我不同意有些过激的说法,比如公开课必须和家常课一样等等。我以为,公开课是应该摒弃表演,要有“家常味”。但是,不能只是“家常味儿”,必须要有超越“家常味儿”的东西,要能集中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要能展示一名教师在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常规意义上的“公开课”,是教师自己的“先锋课”“打靶课”“亮相课”。

上课不易。就如有些歌唱家,唱了一辈子,留在听众心中的可能就是一两首曲子。也如有些表演艺术家,演了一辈子,能够被观众记住的,也可能就是一两个角色。语文老师也是如此,上了一辈子的课,未必有一堂课能够烙在学生的记忆中。公开课,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成就自己的机会。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能够为自己的优质课堂作品奠基,甚至形成自己的“作品”。

一名语文老师,没有几堂像纪念碑一样的课堂作品留下来,于学生,于自己,都是遗憾。

 

但是,仅仅只“公开”“公开课”是不够的。要了解一位老师,帮助一位老师,研究一位老师,你必须进入他的家常课——真正的“家常课”,他的教学的柴米油盐,他的教学的一地鸡毛。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公开课只是这个系统的“冰山一角”,是其恢弘壮丽的“教学建筑群”的一个屋檐。这个屋檐再好看,也仅仅是屋檐。你必须走进去,深入进入,研究他是如何安排构建他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活,研究他和学生在最普通平凡的日子里是如何对话,如何交流的。他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评讲作业?如何进行作文激励?如何处理课堂矛盾……甚至,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平庸的日子里,他是如何对抗这些平庸的。

家常课,是一位教师教学的毛细血管。你不走进这些“毛细血管”,你不会识得庐山真面目。

所以,听家常课的意义,跟听公开课一样重要。

 

对于被听课老师而言呢?把自己收拾整齐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出来谁问题都不大,但是,我们敢于把自己的“毛细血管”示人吗?

我想,这还是需要些胸怀和勇气的。

但也简单。

这需要一个教研组取得共识,需要一群教师组成真正的“共同体”,需要对教学有朴素的认识: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相同的价值,都需要反思,都需要建设。推门听家常课,就是把最日常的教学细节都置于研究的位置上。

只有对生活格外用情的人才会用心省察自己生活的神经末梢。

也只有对教育教学格外用情的人才会全心全意地设计和磨砺自己的日常教学的细节。

“推门”,不用打招呼,我想,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姿态。对听课者而言,推开这扇门的,都是有心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深入你的“生活”,研究你的“生活”,无论如何,首先都来自于对你的“关注”和“兴趣”,或者说,是“尊重”。时间的“牺牲”是最诚恳的牺牲。这种“尊重”是值得尊重的。对被听课者而言,接受“推门”,展现的是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我在每一堂课上认真生活着,哪怕这一堂课平淡如水。我选择相信,相信听课者不是来猎奇的,不是来挑刺的。他是来和我共享一段细水长流的教学时光。我愿意分享——不管是我课堂的“豪华大餐”,还是我教学的“白水青菜”。对于我,它们一样重要。

我想,对于任何听课者,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他们把一段珍贵的时光赠予我们,他们首先奉献出的,是生命的无价之宝。

被听课的我们,当该享受他们的赠予。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我们对待自己的时光,会更谨慎,更庄重。把平凡日子过得精致圆润的人,是生活的艺术家。把平凡的家常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人,是教学的艺术家。

做得了教学的艺术家,才更有可能真正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我想做生活的艺术家,所以,我公开“公开课”,也公开“家常课”。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听课,感恩听课。

 

现在刑瀚在我的班上做实习教师。他天天蹲在我的班上。他每一天面对的,就是一个“家常”的我。我算上公开课的行家里手,但他会发现,他守在我的班上,其实反而是听不了“大课”的。我跟我自己的学生,我们不是在热恋,我们是在过日子。细水长流,岁月静好地经营自己的班级,和上完一堂公开课就“分手”的公开课,是很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年轻的小刑老师,是否听出一些眉目出来了?

而我,走进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时,也将怀着听家常课的心理。所以,我的朋友们,你不用有压力。我已有能力从你的哪怕是静默的课堂听写中,观察到我应该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我们的大门都常打开。让我们都彼此欢迎,彼此成全。

 

你的朋友:王君

2018104星期四

王君:我家大门常打开——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