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努力寻找自己的教研聚焦点——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四)

努力寻找自己的教研聚焦点
——来自清澜山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之四)
关于教研,除了教学立意之外,我还有第三个经验想要分享给大家。那就是:教研帮助我们聚焦生命的能量。教研是凭借教学研究实现自我的发现。
在这个学期的第一学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我希望帮助每一位老师找到适合自己进行教学研究的那个切入点。
这个点,就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小课题。
这样的思考和寻找,本身就具有教研的意义。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们都还很年轻。没有想这个问题,或者暂时对这个问题很迷茫非常正常。就是我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室的那些已有教龄的老师们,他们都是当地的骨干教师,都有很高的教研热情,他们中的很大部分也早就有了坚持阅读和坚持写作的习惯,但是,最初我和他们研讨教研聚焦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茫然的。
很多老师的教研,存在着三个误区:
一是只跟随潮流走。比如现在流行语文的核心素养,便动辄“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是只跟着团队走。一个有追求的学校,一个有追求的教研组,是一定有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教研目标和教研呈现形式的。比如,我们学校,每一个月都有“创新课展示”。“创新”,应该就是我们学校的教研追求之一,而“课堂展示”,则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教研形式。可能每一个老师都会自觉地想,我该如何把“创新”呈现在我的课堂上。但这不够。我们还应该追问,“创新”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我的现阶段的课堂追求的创新着力点在哪里?我如何持续地坚守这个着力点和思考这个着力点。我们一向习惯于团队的引领,但团队的理念是抽象的,只有个人才是具体的。团队能够提供的是大方向,具体在什么问题上去落地,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再思考,再寻找。
三是只跟着别人走。在我们周围,有直接的间接的教研领导。打开网络,翻开各种教研杂志,在教研的潮头,肯定有不少的“教研明星”。他们对我们有引领作用,但可能客观上也会形成干扰。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特点,潜意识中是“呼唤”我们从众的。如何做到不复制别人的思想,如何做到自己的思想不被控制,也是需要自己的文化定力和教研定力的。
要规避这三个误区,归根结底就是努力做到一件事: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质,有层级有重点地规划自己的研究路线。
比如我,十五年前,之所以确定以“青春语文”作为我的教研旗帜,是源自于我天性中的活泼灵动,热情洋溢。这些年来,我把“文本特质和课型研究”作为青春语文的教研着力点,则是因为我清晰地看到了一线课堂上的教研困境——习惯性地对所有的文本的整齐划一的解读思路和设计思路,捆缚了老师们的手脚,制约了老师们的创造力。如果我们能够厘清文本之特质,创造出更多的课型的话,语文课堂,就会迸发出更蓬勃的活力。
也就是说,我的科研远期愿景,来自于我对自己的个性特质和课堂特质的研究。而我的科研近期聚焦点,来自于我对限制了我的愿景得以实现的课堂困境的研究和突围。
这几年来,在各种科研浪潮不断来袭,让人眼花缭乱的大背景下,我坚守着自己的青春语文,坚守着自己的“文本特质和课型研究”,带领团队,深入思考,反而思路清晰,算得上有些成果。
所以,教研,不是被某根指挥棒控制着,为他人做嫁衣裳,教研的好处,乃是对自我的成全。
我们是清华的国际学校。我们学校的领导是很有高度和情怀的。越高水平的领导越不希望老师成为俯首帖耳的“奴隶型老师”,越高水平的领导越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比如辛校在给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下达任务的时候是这样的表达的:
帮助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教学风格和教育意趣等逐步深挖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特色。
其心之真,且情之切,真的是很感人。
所以,我在工作上,也希望自己能够循循善诱地帮助每一位老师发现自己的教研兴趣点,并且把这个兴趣点聚焦为自己的教研着力点,然后,坚持思考,坚持实践,坚持总结,坚持提升。慢慢地,我们学校的老师,便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小片“花园”。有了“花园”的老师,他的教学精气神是不一样的,他的教研能量的释放,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非常欣赏年轻的唐屹老师。她很有教学的天分,教学基本功很扎实,她现在已经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灵气和思考力,真的难能可贵。那么她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教研路线呢?
她很好学,主动来请教我,展示了近段时间她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些思考和课例。我于是帮助她一步一步分析:
第一,她现在的兴趣点在低段的作文教学上。那么她的着力点可以放在这个方面。用作文教学带阅读教学。聚焦于作文。这是方向。
第二,她现在的作文教学的特点在于她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抓手。因为外语好,她有比较开阔的西方作文教学的视野。这是一般老师比不了的。西方作文教学重思维和表达的层级性的指导。这和我们的作文教学习惯于感性指导和经验型指导有很大的不同。唐屹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她的特长。作文教学研究,聚焦在如何给予低段学生思维工具上。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一层一层的梳理,最后唐屹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的第一个科研聚焦点提炼为:小学生阅读写作技巧可视化建模探索
不要小看这番思考,对于年轻老师的专业发展,它的意义,可能是开天辟地的。
人生很长,如果没有方向,我们就会迷茫。
但人生又很短,如果不聚焦,我们可能忙碌一生而无所得。
教研的聚焦,会直接带来生命能量的聚焦。我们的人生,会因为“不散乱”,会因为“专注”而呈现出新的气象。
当然,唐屹老师是一个幸运者。她寻找聚焦点没有经过太多折腾乃是因为她的天赋底蕴乃至于机遇所致,可能更多的老师的“寻找”的过程,不会这么顺利。
比如这次寻找教研聚焦点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都想研究“低段学生的随文识字”。当我追问“随文识字”的“什么”的时候,她们都很迷茫。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选项,谈不上聚焦。
如果聚焦不了,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课堂实践还非常局促粗浅。聚焦点不会平白无故地诞生,她其实是一种教学灵感——一定是孕育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困境和课堂惊喜之中的。只有当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琢磨多了,思考多了的时候,它才会猝然降临。
所以,我鼓励两位年轻人:不着急。你在课堂再上沉潜一阵。特别把注意力放在“随文识字”这件事上,多积累相关的课堂事件,成功的好,不成功的也很棒。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罢了。”长期的思考一定会让你的研究聚焦点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主动“内观”和主动“觉知”,这个点,永远也不会出现。
2013年,我曾撰文《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回应一些对“青春语文”“诗意语文”“生命语文”等提法的质疑。五年过去了,这个观念更加坚定。今天,我还是想说: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教研课题。
祝愿我的朋友们,都不以教研为负担,而以每一次教学科研为发现自己,打开自己,建设自己的契机,驾驭教研,享受教研,成就教研。
我的朋友们,我是王君老师。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四封来信。
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聊。
你的朋友:王君
2018年10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