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聊课(120):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之二)

(2016-11-13 21:17:16)
标签:

文本

特质

语用

主题

           第二部分   语用型文本之语言应用训练实践和思考

 

 

研究“语用型文本”的语言训练,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都应该处理为语用型文本。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也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只有那种主题确实具有多义型,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的文本才有必要处理为主题型文本。

我曾经和青年教师一起同课异构宗璞名篇《紫藤萝瀑布》,我发现,除我之外,其他老师无一例外都把这个文本当做主题型文本来对待,在课堂上挖空心思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对于这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为什么成为经典却几乎没有去研究。他们好像就只是凭借这篇优美散文对学生加强了热爱生命抵抗挫折的情怀熏陶,其他的,就没有了。但事实上,《紫藤萝瀑布》属于意蕴外显的一类散文,其主题,作者在文本中简直就是用“演讲”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具争论性,也没有多义性。这个文本,没有必要处理为主题型文本。它最值得研究的是什么呢?作为宗璞散文的代表作,它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主题表达都异常精美,几乎算得上宗璞这一类散文的巅峰之作。老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去研究这个,讲课的时候应该努力让学生多少懂得一点点此类散文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技巧,而不是钻在“主题思想”的套子里,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还有一次听《苏州园林》的感受也很深。几堂课共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缺乏针对《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的语用解读,几乎都是泛泛地在“说明特征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的原始说明文知识框架下做一点点老套的分析。二是都拼命要在“说明文”中讲出思想来,或者讲“中式审美”,或者讲“园林保护”,总之,课听下来,还是不知道《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说明文,到底经典在哪里。

总之,我的感觉是,现在很多老师都患教学的“主题纠缠症”。这种病有点儿像糖尿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富贵病。要“治好”这个病,我们就不能够停留在主题解读上,而应该在“语用解读”上多使劲。

 

第二,“语用解读”在现行文本解读的体系中还比较薄弱,其研究的空白点还非常多。很多老师面对一个文本,头脑中除了一点中小学学来的可怜的修辞方法知识外,其他的语用知识几乎为零。我觉得要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超越文字个体或词句小团体,扩大到段、章、篇、书的文字大团体。二是超越“有辞格”——传统的修辞方法,进入到“无辞格”的研究。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

 

第三,在一个文本被定位为语用型文本后,并不是说就不研究主题,不探究思想,不做情怀熏陶的工作,而是说,“语言的训练”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主题探究仅仅只是辅助内容。要呈现,但呈现方式应该是含蓄的,呈现时机应该是巧妙的,其所占的时间和内容的比例应该是相对较小的。总之,不可喧宾夺主,挤占了语言学习的时间。

 

     第四,就算是主题型文本,在主题解读之外,也依旧应该有“语用解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梳理文本有用的语用知识,适时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教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后面我将举《社戏》的教学为例。

 

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式很多。主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比如《安塞腰鼓》,整个课就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种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近两年来我着重研究实践的是“五看式——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针对文本特质,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选择其中“几看”来看。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变式也很多,既可以是老师研读文本的方法,也可以是学生课堂上学习文本的方法,下面都举例说明。

 

一、    聚焦法

【《安塞腰鼓》教学程序】

1、       全篇朗读。明“排比”乃本篇散文最突出的语言形式。

2、       自由选读排比句排比段,初步感受其特点。

3、       多重对比读,了解“递进式排比”“多角度排比”“多修辞排比”“虚实相应式排比”等排比样式在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小结。

4、       明背景,重点朗读好一组排布句。

5、       总结。化读原文排比句激发学生情怀。

 

比如,经过反复的对比后,我有这样一个诗意的总结:

 

好个《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让词与词去排比

让句与句去排比

让段与段去排比

灵动的排比啊

排比中

层层在递进

排比里

多角来辐射

动静巧结合

虚实更相生

丰富的排比啊

 

排比中有比喻

排比中有反复

排比中有对比

排比中有引用

排比中更有妙词

斑斓的排比啊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

冲破了

撞开了

的那么一股

汉语的劲

 

神奇的中文

智慧的组合

好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啊

好一次深情的语言的创新

从中,你大概可以看出我的授课思路。次乃聚焦型课的上法。

 

二、五看式

 

1、看篇

 

【《风雨》之“看篇”】

 

 

教学程序为:

1、自由朗读,完成练习,了解贾平凹的选材。

 

                       看篇

 

        我从          看到了风,那风……

        我从          看到了雨,那雨……

……

2、归类练习,进一步了解作者的选材特点。

 

        既有人,也有……

        既有生物,也有……

        既有植物,也有……

        既有天上飞的,也有……,还有……

        既有男的,也有……

        既有老的,也有……

        既有屋外的,也有……

        既有大范围的,也有……

        既有体型大的,也有……

        既有动景,也有……

        既有远景,也有……

 

3 进一步宏观看篇,思考:

 

        写树林子干嘛要放在第一段?

        写老头儿孩子干嘛要放在最后一段?

4、总结:

           

            一赞贾平凹

 

        天地都在他心中

        信手拈来有章法

 

 

 

【《紫藤萝瀑布》之“看篇”】

   教学程序为:

1、朗读开头结尾,点评,归纳:

     技巧一: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

2、寻找散文中写“我”的句子,朗读,点评,归纳:

     技巧二:浑然天成 的“人”“物”穿插

3 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怎么处理“现在”“此刻”和“当下”,这三者是如何衔接的。归纳:

     技巧三:痕迹不露的时空穿越

4、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如何做到从“物”到“情”自然升华的。归纳:

     技巧四: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

5、总结《紫藤萝瀑布》的篇章特点。

 

 

【设计理念】

    “看篇”是整体俯瞰。不同的文本,一定要带领学生看到这个文本在篇章组织上的最妙之处。《风雨》看篇,看到的是选材之大气,组材之精心。《紫藤萝瀑布》则看到“首尾”“人物”“时空“虚实”的组合特点。这些,都是文本最精妙之处。“看”不到,就可惜了。

 

2、看段

 

【《风雨》之“看段”】

 

1、研讨一:从段落内容展开来看,1段和7段的写法基本一样,2段和其他段落的写法基本一样。你能看出段落展开的奥妙吗?归纳为:

 

           二赞贾平凹

 

        纵式横式巧展开

        段落铺排不简单

 

【《紫藤萝瀑布》之“看段”】

 

1、       采用对比的方式,打乱第二自然段的句子顺序,引导学生在背诵中去发现原段落“由整体到局部”的奥妙。

2、       读文段,做填词游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先写一串花,然后写一朵花。

   3、归纳:技巧五: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

 

【设计理念】

     段落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建构一个段落,我们需要教给学生清楚明白的知识做支架。《风雨》的段落特点是横式纵式的展开法,而《紫藤萝瀑布》的段落特点则是整体和局部的配合。老师要善于去挖掘去归纳这样的知识,让学生学得实实在在。

 

3、看句

【《风雨》之“看句”】

1、       游戏一:如果要评选《风雨》“感动读者”最精妙句,你把桂冠给哪个句子?朗读,说说你的推荐原因。

2、       交流老师的颁奖。归纳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