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118):请教:《变色龙》这个难点如何突破才好?
(2016-09-20 13:35:15)
标签:
变色龙趋炎附势奥楚蔑洛夫 |
请教:这个难点如何突破才好?
清华附中
在山西李寨中学上《变色龙》,有一个细节特别难忘。
这堂课的设计我是费了些心思的。我抓住“荒唐”二字切入,用“文本侦破法”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重现情景,研讨“奥楚蔑洛夫其实更荒唐”,为后半部分“荒唐却不被嘲笑”的“荒唐中的更荒唐”做铺垫。
我选取了文本的四处地方打磨,用各种各样的很生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奥楚蔑洛夫至少四个方面的荒唐: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其他几个部分的突破都很顺利,只有第三个环节关于“应变能力的荒唐”的环节出了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
当时,我拿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两段核心文字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一段是: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绝不能轻易放过这件事!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一段是: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它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我从标点符号入手,从语气重音停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辅导。学生读得不错,特别是模拟情景读让班上洋溢着会心的快乐。我觉得时机已到,孩子们应该是已经进入文字了。于是,我追问:
如果此刻将军就在附近,假设他恰好看到了奥楚蔑洛夫的这两次“变色”,他会怎么评价他的这个部下。
按照我的预设,这应该不是个难点:如此短的时间,如此拙劣的表演,如此赤裸裸的巴结,如此不要脸的翻云覆雨……契诃夫的文字,简直毫不留情地展示了笨蛋奥楚蔑洛夫的可笑嘴脸。只要是一个明眼人,都能一眼看出这两次变化实在是光天化日下的闹剧,奥楚蔑洛夫不仅暴露了自己的丑态,顺带也让“将军”丢了脸。“将军”级别的上级,面对这样一个不知遮掩,不懂含蓄的傻下级的当着众人“表忠心”的表演,内心恐怕也会崩溃。
没想到,孩子们读不懂。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如果他是将军,他会给奥楚蔑洛夫的表现打100分。
我微笑,便再引导大家读。我设想,只要读好了,奥楚蔑洛夫的拙劣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个笨警官,以为一件军大衣就能遮掩自己的慌张,以为生活是舞台,有了道具和台词就能顺利过关。他以为周围的人都是傻子啊?这家伙不管是动作,还是语气,都完全暴露了他的傻,这样的“随机应变”其实根本没法“变”过来,他的那点儿小心机,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呢!
契诃夫写得真是太好了,那些断断续续的标点符号,磕磕巴巴的语言,把一个忐忑狼狈的警官形象已经刻画得很到位了啊。
孩子们读得不错。
但情况继续尴尬。读完之后孩子们的发言,还是坚持将军会给奥楚蔑洛夫打100分。
当时,说我不心慌,是假的。我的额头上渗出了细细的汗。上公开课,出现这样的凝滞,不是好现象。而且,如果这个点不突破,孩子们就不能理解奥楚蔑洛夫的荒唐。
幸好我是“老教师”了,我还没有完全乱阵脚。我马上决定不能一直这么耗下去。我必须“正视、面对、告知”。我说:
孩子们,可能因为大家阅历的原因,对于正常情况下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的心理缺乏了解,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认识。那我先说说王老师的想法。如果我是将军,我会非常不欣赏这个警官。他对我的赤裸裸的献媚会让民众怎么看我,难道我是一个准许支持人趋炎附势的领导吗?这完全是损坏我的声誉啊!这家伙,太不聪明!我得想办法收拾他!
我虽然讲了,但显然,从部分孩子的眼里,我感觉到他们不理解。
一直到最后对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做总结时,孩子们还说他“老奸巨猾”。
我再一次直接告知:
同学们啊,这个奥楚蔑洛夫,只能勉强说他有点儿狡猾,他离“老奸巨猾”还差得远呢。他“嫩”得很,连基本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个故事中,他是个典型的丑态毕露的小丑呢!
不少孩子,还是一脸茫然。
课后,老师们纷纷赞扬我对这个细节处理得好,说真实,太真实了。我自己的感觉是:确实真实,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如果再上,还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状态,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理解误差?
我想,“老奸巨猾”这样的词语,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标签式词语,被用以贴在“坏人”的头上是再自然不过了。不少课外参考资料上,对奥楚蔑洛夫就是这样定性的。大概孩子们看到了,想都没有想,就抄在了书上。有的老师,也不仔细琢磨,也跟着这种标签走。于是错误就顽固了。
其次,阅历经历使然。孩子们不理解,是因为缺乏生活体验,这个班是太行山深处的农村中学。小孩子的简单逻辑是,奉承上司,以上司的意念为行为标准,上司肯定高兴嘛。他们不知道,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许多的“奉承”是需要浓妆艳抹精雕细刻才能登场的。孩子们不懂,而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研究小孩儿的心理,是一种疏忽和失误。
那这个环节怎么处理才好呢?
这段时间我一直琢磨着,但也还没有想出好办法出来。
有同类型文本可以对比吗?
有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片段可以引进吗?
或者有其他的更好的法子让孩子们比较顺利地突破这个难点。
求教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