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湿地宜昌年会心音(1):周桂芳:把高枝上的心放下,栖居于“湿地”
(2016-08-02 12:03:39)
标签:
语文湿地年会周桂芳 |
把高枝上的心放下,栖居于“湿地”
文 / 周桂芳
“让心灵在高枝唱歌”。这句话曾安顿了我好多年。
高枝上有清风鸟鸣,有星月皎皎,和天空近,能望得远,而且呼吸自由,可随风舞蹈。即便遇着冰雪雷电,疼是疼一点,也落得洁白痛快。所以,我一边哼唱着“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山涧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一边不食人间烟火、不知天高地厚地享受着、操持着、坚韧着我平凡而又深情的语文教师生活。一晃16个春秋!然后,个头1米55、体重94斤的我,成了教研员。
有一天,现实铁青着脸,警告说,“别以为你当了教研员,就能拯救语文、拯救世界,先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连钱理群这样的大家都已‘告别教育’,回归到了“低调的、理性的理想主义”,好自为之吧。”
高枝的心,唱不出歌了,快要闷闷得坠下去。甚至考虑,回到令我眷念的教室,那才是我的天堂。站在镜子跟前,一边流着泪,一边微笑着问自己,亲爱的,继续还是……?
不知为何,昨天听到尹东讲到“一个人骑行到最后一段路的时候,特别想有一个人陪”,我流泪了。这么多年来,默默行走在语文之路,确实如一场流浪,风景固然不错,就是有点孤单有点无助了……
想起来有些好笑。刚开始看到来自各地的会友围着王君老师签名,使劲地,虔诚地,摸着黑地、流着汗地等签名,君姐也卖力地、勤奋地、摸着黑地、流着汗地给签名,我显得格格不入地冷眼,都是语文人,何以如此轻易做他人的影子?那条自知的边界何在?一定要在追捧与被追捧中,画地为牢吗?
一边觉着不太舒服,一边也生了疑惑?难道说新生代的孩子们都是这么容易“成粉”的么?而我分明又看到许多与我同龄的人也是极虔诚地一边为君姐扇着风持着手电一边等着签名!
接下来的这个晚上,我的睡眠有点辗转。似乎有一些东西正在被搅动!
其实第二天,我是不用再参会的。一是人家都有名牌也有排好的位置和工作坊,再去觉得有点尴尬(不好意思地承认,我就是没有缴费却还霸占第一排某个黄金位子一整天的免费嘉宾之一);二是既然免费,家里原本安排有事不去也不心疼。可是,我想弄个究竟!
结果去晚了,“嘉宾席”不见了。只能远远地看,远远地听,远远地想,远远地躁动。
其实躁动昨晚就已经开始。开始琢磨
“湿地”两个字。大九湖我是去过的,那种仙境般的清净安宁,那种万物自生共长的和谐包容,那种真实、自在、闲淡、随缘的感觉令人回味。那么“语文湿地”呢?
开始寻思,金东方集团何以慷慨到愿意出资几十万、上至集团老总下至语文教师不放假倾力支持一个名头尚未响亮的民间学术会议?
“源老”出场时会场上何以有那么多欢呼和自在舒畅的掌声?传说中的语文湿地老大东哥被主持人介绍时何以还忙碌在会场,他不是应该在嘉宾席正中央正襟危坐等着向大家颔首致意?肖特、君姐等上场时,享受的可都是明星般的喝彩与掌声,难道其中仅有浅表的追捧?课,当然是我最要寻思的,三节《看云识天气》,《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一课两教,虽然通过阅读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但现场感受,还是会想:说明文究竟教什么?语文课究竟教什么?真非“浅浅”二字了得!
所以,肖特的课是一定要听的!那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可是在“我们的语文生活”群引起过不小的争论:有欢呼点赞者,有将信将疑者,有不明所以者,有潜思暗想者,有冷眼默然者。我是不明所以,所以想一探究竟。
听完肖老师执教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和四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堂课,听完《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的专题演讲,我只能说,我开始被俘获了。由此感慨,此“浅浅”非但不浅,反而是不可把握之深!深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情怀非一日之功,深在他总能贴着“这一个班”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任意而又精准的筛选组合,令到课堂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深在他对寻常文字有如圣经般的敬畏与虔诚,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甚至一个标点,他都能深切的“看见”,并带领孩子沉浸其中;当然还深在他看似什么也没有(一书一人而已)的语文课上,孩子们仿佛立马变聪明了一样,个个鲜活得、能说会道得不得了,让听课的老师也是如沐春风,但也丝毫闲散不得……我想,没有广博深厚的阅读积累,没有对语文教育本质及规律的终极追索,没有对教学艺术的实践反思,没有对“语文教什么”的深刻领悟,那样精彩动人的课定是难以诞生的。
此刻我感到,内心有一只脚,已经迈向“语文湿地”,即便是追随着听听专家们的课也值。
只是没想到,接下来的主题演讲,同样让我动容。这些散落于天涯海角的草根教师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着属于自己属于语文的生命故事,真让人想起湿地晨曦中的一株株狗尾草。
360百科是这样介绍狗尾草的:初生时是小小的细细的一到两片的嫩叶,远望去几乎不见。然而只需要一场微雨,便足以让它蓬勃成燎原之势。虽然根须浅浅地几乎只是浮在土上,然而若是拔得不彻底或是拔完了仍然扔在地里,那么依旧是不能置它于死地的,只需要一夜的露水,便足以让它生出新芽或者复活,其生命力之强,常让人惊叹不已。有趣的是,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以及更多的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也是多么像那一株株自生自长挺立于烈日下的狗尾草啊,谈不上根深叶茂,谈不上繁花似锦,却同样期盼有一场滋润精神的雨露从而焕发大自然赋予的同样美丽的生命之光。我似乎隐隐在解开湿地的秘密。
我想我最终将心从高枝上放下来,把她悄悄安顿到湿地中的,是在听了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核心素养修炼”主题演讲以及创始人尹东的心路自白以后。
王君老师说“青春语文核心素养修炼”其实就是教法与活法的共同修炼。“教法的核心素养是简单的(其实并不简单),难的是活法核心素养的修炼”。而活法的修炼路径即“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并不稀奇,古今大人物者必经之道也,无外乎讲如何遇见好的自我,好的自我如何修炼;何谓见天地,如何见天地;何谓见众生,如何修炼见众生的能力……你以为是在上佛法课或者人生哲学课吗?或许是,但令人惊叹的是,她用以支撑观点的素材居然全部源自语文教材零零碎碎的语句!!
比如她说什么是好的自我呢?好的自我应该是陈涉在冲破世代隶耕的思维边界做出“辍耕”决定时的生命觉醒;应该是莫怀戚面对“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做出选择时宽厚温暖的责任与担当;应该是木兰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恬然还乡时那种让别人(爷娘、阿姊、小弟)欢喜也让自己欢喜的生命荣光;应该是张岱那种 “独往湖心亭看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静默与精神狂欢;应该是“我要飞向他们,飞向那些美丽的鸟儿” “被他们杀死,要比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鸡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好得多”的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还应该是艾青 “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 那种由“我”到“我们”的开阔与升华…… 足足两个小时的演讲,那些文字,那些篇章,那些白纸黑字背后的灵魂,仿佛是化在了王君老师的血脉里,不得不让人相信“语文湿地”的那句招牌语:语文是注入生活的河流,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这种生命对生命的懂得、灵魂对灵魂的相惜恐怕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最需要修炼的基本功!
至于尹东,这位“语文湿地”网络研学平台的创办者,讲述一路“死磕硬扛”过来的心路历程,让我想起了从古至今的很多很多人。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说,人无法忍受人的荒芜。所以有了开天辟地的人,有了暗夜摸索的人,有了日夜兼程的人,有了铁屋子中呐喊的人……也有了眼前所遇见的缩微版草根版现代版真切版年轻版的“死磕硬扛”的人。换句话说,应该是语文人无法忍受语文人的荒芜!
尹东的自白与总结很走心。三次播放走心的歌曲。三次与众不同的颁奖。耐人寻味。
一首是《回马枪》电影主题曲《候鸟》,用以形容自己坚持骑行来宜昌的心情——如果四季轮回爱上漂泊,如果湖水清澈倒映着我,如果天空广阔从不寂寞,只为远方自由湛蓝的王国。勇敢的候鸟往南飞,跨过千山的重围,天空再黑有你伴,也会从容的面对,勇敢的候鸟不停飞,跨过千山和万水,在梦想到达的时刻,分享眼泪。不畏寒冷遥远的追, 无怨无悔,相信有天总会停靠, 温暖的怀抱。我眺望这世界的北 相约再会。(节选)
一首是“好莱坞”大片《横冲直撞好莱坞》主题曲《普通人》,用以说明语文湿地这个由普通人组成的团队——只是我这么一个普通的人, 却有为你横冲直撞的心;我没有生来勇敢天赋过人, 面对人山人海只剩一些诚恳; 我没有怪脾气没有鲜艳纹身,力量只够表达一些真心;我没有生来勇敢天赋过人, 面对悬念迭起欠缺一些天分,我没有意志力不曾冲锋陷阵, 却变成一个不同的人,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节选)
一首是原创的“我们@语文湿地”,用以描写和憧憬语文湿地的现在与未来——“长着草,开着花,缤纷世界风景如画;看着山,望着海,俗世凡尘诗意繁华;青春,梦想,我们时刻思考;水长长,路长长,有诗有远方。遇见,生长,我们温暖坚强;爱长长,情长长,有泪有远方。青春,梦想,我们死磕死扛;生活,信仰,我们青春阳光;草更青,花更香,笑容更芬芳。”
颁奖的时候,当尹东说请第六排的、第一排中间的、第二排右边的老师为获奖的老师、上课的老师、主持的老师颁奖时,当尹东说这是草根对草根的点赞时,会场一次又一次爆发出惊喜自在的笑声。然后,就看见幸运的人们欢喜地迈步、欢喜地推攘、欢喜地授奖、欢喜地合影,欢喜地拥抱,一片其乐融融!
到这里,我似乎突然释怀,之前我看到的那个争先恐后签名合影的场面,现在回味起来是另一番感喟。那种对君姐的喜欢,是发自心底的,纯粹的,明亮的,真实而温暖的,仅仅只是和喜欢的人挨一块儿,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与功利无关。
我也似乎真的明白,语文人啊,太渴求有精神的导师,这些在苟且中受着精神苦役的人儿,多么需要一些真实、温暖而又明亮的人引领着“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到达深爱着的“诗和远方”。而语文湿地,或许正是这样一个自在和谐的栖息之所,让他们即使做狗尾草,也是雄赳赳、气昂昂、能绽放自我生命之光的那一株!
记得有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曾说过,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只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的关系,一种是我与它的关系。人、事、物、景,只要你把他、她、它视为与己平等而又独具个性的存在,那么就会有朋友般的尊重、懂得、爱护、珍惜;但是如果你对自己高看一等,自我中心而不自知,那么凡你之外的人、事、物、景均会沦为你自利的工具,即便你面对的是人,最亲的人,也会缺乏起码的真诚与真爱!而语文湿地,这样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素不相识的人宁可自费而赴千里之约,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因着一个很纯粹的梦,那就是理想的语文,理想的生活,理想的世界。而人与人之间,是心灵密友。
我想,是时候从高枝上下来了,安住湿地,从此不必独行;我也愿意呼唤和陪伴更多的鸟、更多的花、更多的爱湿地的生灵,开始蓬蓬勃勃做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爱语文!
【作者简介】
周桂芳,华中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997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宜昌市六中任校办副主任,心理咨询室主任。于2013年调入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任初中语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致力于课外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参与人教社新教材试教工作,并在天津执教全国作文教学示范课,其撰写的论文在全国三新作文评比中荣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