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研究(14):刘娜: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听王君讲经典名篇》有感
(2016-01-15 10:02:27)
标签:
青春语文阅读读后 |
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听王君讲经典名篇》有感
文/新安刘娜
导读:王君老师对经典散文教学的全新解读,在作者的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作者折服于王君老师独特的创新手法,用细腻的笔触,将王君老师的课堂艺术娓娓道来。语文课堂,度人,也度己,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走进《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一篇篇耳熟能详的文章在脑海中翻腾。《散步》《老王》《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珍珠鸟》《一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再次把我带回到学生时代,仿佛自己置身于书声琅琅人声鼎沸的课堂,只是记忆中的人物形象不再鲜活,那模糊的记忆与今日的课堂剖析是如此的大相径庭,让我心中为之一震,惊雷响动的瞬间,不由感慨:是当年的师长误导了我?还是旧有的阅读定势局囿了我?
身为一名坚守教育一线的老师,十五年的教龄,虽不长,但也不算短,一年年的教下来,所谓的“经验”也是如数家珍。可阅读了王君老师的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实录后,我才明白自己真的不会用心“读”课文,拘泥于参考资料所获得的理解是那样的肤浅,那样的缺少生命的质感,那样的苍白无力。王君老师说:“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渡过这千山万水,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是啊,我们该当如何?每一个汉字,学生都认识。文章一读就明白。不会赏析,百度,资料一搜索,应有尽有。这些年,为了中考高考,多少老师下足功夫,把语文课硬生生教成跟套用公式没什么两样。可这是真的语文课堂吗?我们的精神成长在哪里展开?我们对亲情的体味,对生命的追问,对美丽的感知,仅凭一张中考试卷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
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把课文中的人文气韵“渡”到懵懵懂懂的学生的心中?王君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在《散步》中,她让学生咀嚼“我们”一家人,咀嚼“田野”,咀嚼“散步”,在咀嚼中学生读到了亲情、爱、担当、温暖、生命的传承。在《老王》中,她让学生化身老王,自述身世,再与老师扮演的杨绛对话,从而让学生领悟老王卑微而心怀仁爱的生存状态,让学生懂得小人物灵魂深处的高贵。在《背影》中,她让学生读父、读子、读父与子,也让所有学生悟到了背影背后的琐屑和沉重,从中明白却原来名人的背后也少不了爱的艰难、忍耐、苦痛和无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她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文字的诗情画意,读出叙述中的起伏跌宕,读出文字中的鲜活形象。三味书屋中的私塾先生一脱往日的古板教条,呈现出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开明样子,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没有喋喋不休的分析,没有手忙脚乱的研讨,一切都是那样的从容。
文字背后的板块式的课堂结构,配乐朗诵,分角色对读,改写,仿写,填空,投影展示片段,王君手中的那只“篙”,总是千变万化,魅力非凡。学生们在她的引逗下,激发出无穷的潜能和热情,孩子们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诗情画意,探知到文字背后灵魂的高贵,追寻到生活内外的艰难苦痛,感悟到生命的庄严灿烂。一篇篇经典熟悉的篇章,在王君老师的点化下,散发出新鲜的时代气息,滋养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心灵。
反观自己,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岂不太多?惊雷响动的瞬间,我深感“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课本深深吸引”。有了这样的使命感,教师才有可能改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课堂形式,唤醒孩子们的创造力。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毕生使命。我愿带着这样的使命上路,在王君老师的引领下,于无声处敲响语文教育的惊雷,为学生,也为自己,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语文教育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