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跟王君老师“永远学做班主任”
(2015-12-07 08:36:07)
标签:
转载 |
昨天,读了王君老师博客中的《永远学做班主任》后,深受启发,感想颇多。
王君老师通过工作单位的变化以及自己成长的经历,真切地谈了自己做班主任二十多年来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在第四节内容中谈到的“遇见真正的孩子——我与‘差生’”,更是以一位教育者坦荡的胸怀写出了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对于像王君老师这样的大家,能够坦诚地交流自己在做班主任工作中的真实体验,时下已经不多。可能是跟王老师有着相同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在读《永远学做班主任》时,醍醐灌顶,似乎给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次机会。
乡镇小学——乡镇学校——县级中学——省级示范,不管工作如何变化,班主任的这一项工作始终如一地“缠绕”着自己。虽然在这一工作没有干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自己的的确确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这一份工作,并且爱着这一份工作!
每过一个阶段,尤其是到一个新单位和带新一届学生时,我都会停下来静静地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五年前,我还没有以写博的方式来进行深刻的反思。现在,我已经用文字这一种更为理性、更为深刻的方式来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班主任工作。
当一个人的工作环境不断地向好的方面改变时,人是能很快地适应自己所处的新环境的。难能可贵的是从好环境向坏环境转变时依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斗志——王君老师就是一个能够实现这一蜕变的典型教育者。令人佩服!
对于一位积极向上的教育者来说,处于教育的困惑和困境中时能自我反省并能适时转型是可贵的两点。相比较王君老师来说,我走的是上坡路,并且现所在单位的生源一年比一年好。处于这种态势之下,最容易让一个人产生惰性和麻木的心态。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强了,老师只要简单地做一个要求,学生就会整齐划一。这一学期,在做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越来越感觉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深刻含义。因此,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做一个“适时转型”的班主任有时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我庆幸自己带过不同类型的学生,农村的和城市的,优秀的和调皮捣蛋的。这应该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笔财富,我非常珍惜。我能够理解王老师所言的真正的“差生”,但我很难具有像王老师那样的胸襟和深刻认知。这需要磨砺,需要提升。
“永远学做班主任”,像王君老师这样大腕级的人物仍以如此谦虚的态度来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工作的对象,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有什么资格去炫耀、张扬自己那微不足道的成绩呢?
静下心来,用心去观察和研究孩子们的特点,唤醒他们,激励他们,用真正的教育去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我开始醒悟:靠雷厉风行树立权威人格来工作的班主任,表面上看起来极有力量,事实上还处在班主任的较低境界
……
从长远来看,能够保持这些品性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智慧的引领,如果我们有耐心不急功近利把孩子塑造成为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贴近人性和个性的成长呢
……
我告诫自己:对这样的一群孩子,欣赏他们的淘气就是欣赏他们的成长。不要着急着用太多的规矩去束缚他们去强行改造他们。点拨、等待、再点拨、再等待……绝不拔苗助长,坚信教育是缓慢的事业,绝不能因为高压管理而管掉了孩子的天真天性。
……
习惯学生的互不相同,真正的教育才会出现。
制度可以管出规范和高效,但是管不出智慧和幸福。
“管”是管不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气氛还要更加宽松和开明,才有利于实施培养和影响。
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
秩序永远不是第一位的。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淘气就是有活力,基础差就是有潜力。
……
走的学校多了,更加明白一个道理:好学生根本不是你教出来的。与其说是孩子们幸运地遇到了你,还不如说,是你幸运地遇到了他们。“优生”群体几乎具有同样的特点:天资聪颖,学习欲望非常高,求知欲望异常强烈。课堂上这样的孩子“不调而动”,课下这样的孩子“不管自强”。我现在甚至觉得:“优生”是上帝对人类的抚慰,甚至和家庭教育也关系不大。他们的基因太优秀,他们是天赐才华,天之骄子。
教优秀学生,教师最大的作为就是不作为:不要去破坏他们的天赋,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营造最好的氛围,提供最好的后援就是善莫大焉
优生群体的世界高贵而从容。而“差生”呢,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走路都摇摇欲坠,遑论跑、跳、飞?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甚至贫困线下的孩子,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
我的学生一直都比较好。哪怕是当年在农村教书时,教的都是乡里最好的学生。在“重点中学”呆得久了,会麻木,会自负,会忘记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永远学做班主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