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122):学着做个现代人
(2015-03-26 07:01:39)
标签:
现代人信息理解互联网 |
老公见我弯腰打扫卫生实在辛苦,便说“三八节”要来了,买样好东西让老婆开心。于是,家里便增添了人口——一名“扫地机器人”。我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种东西,很是稀奇,便跟着这个圆圆的小家伙在家里转,看它是如何劳动的。一看,挺佩服,挺心疼。这机器,可比人老实。不仅规规矩矩地一处一处认真扫,而且还能钻到沙发底下,床底下,嗨哟嗨哟地扫,真是兢兢业业。在那些旮旯地儿,它挤进去后,忙碌了好大一番,又辛辛苦苦地找出口,跳了一阵没有找到。连我都着急了,很怕它就此被困在里边。可是它不折不挠反复试,终于成功出来。最神奇的是,扫完地,它还能笑眯眯及时地回到充电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呆着充好电,等待主人发令第二次开始工作。
检查它的工作效果呢,当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如果跟我儿子扫的地比,那质量还是相当高了。特别惊叹的是家里的那几块让我烦忧的小地毯,被它清扫得异常干净,水平不仅超过我,甚至也超过姨婆了。
从此我上班,心中就多了牵挂。总觉得家里有个劳动态度极好的小人一个人孤独地呆着,不太落忍。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要去看看这个圆圆的机器人,跟它闲掰扯几句。可惜的是它自然是不能回答的。我便企望着,什么时候科学家也能设计出能人机对话的扫地机器人出来——那真太好了!生二胎我是没有指望了,但是,养个机器人姑娘也算圆了有件小棉袄的梦。
看朋友在微信圈中推荐“喝水时间”的APP,好奇,便也下了一个用。嘿,发觉真是不错,简单,且有效。才用两天,喝的水就是平日的好几倍,达到梦想中的喝水理想了。我想象着这么坚持下去,肠胃大好,身材大好,皮肤大好,甚至人到中年再享受一回“吹弹可破”的感受也未可知呢。
于是每每拿起手机的时候,欣欣然总觉得那个APP也像个懂事的小小机器人,总在规定的时间准时跳出来,用温柔的声音提醒我“该喝水了该喝水了”。想平日,工作中也有助手,但相处时总要求自己一定要竭尽所能表达尊重和关爱。但这个“喝水时间”,根本无需我关爱,也无需我尊重,但它绝对尊重我,关爱我,日复一日,时复一时,提醒我喝水,帮助我计算喝水量,做喝水计划,无私无怨,任劳任怨。我内心,对这机器,真是充满了感恩啊!
我用网络博客十年了。先是新教育博客,然后是新浪博客。我常想,如果没有这个博客平台,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平台和这个平台上的交流,让写作,慢慢地成为了我的习惯。一个有着写作习惯的人,会拥有更多孤独而充实的空间。生命,在这样的空间中,渐渐沉静和饱满。我是多么感谢发明博客的那个人,那个团队啊!
这几年管理班级,管理年级,几乎全用手机微信了。微信这个平台,前所未有地让家校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紧密,让交流变得如此自然和谐。借助这个平台,我对班主任工作、年级工作的思考进入到了新的层次。对教育的很多理解,也有了更新。科技推动管理,我是深深地体会到了。
前两年,我写过《淘宝对教育的启示》,现在又有了写《微信对教育的启示》的冲动了。啊,你真是没法不冲动。我事实上是一个对现代科技很迟钝的人,每一个工具的使用,都起码比老公慢好多年。对于老公前期的热情推荐,也往往听不进去,学不会。用得晚,悟得便晚。所以一旦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便捶胸顿足,后悔莫及,诚心谴责自己的落伍和顽固。世人发明了那么多好东西,我们即使了解,也得经历漫长的道路。这过程,得浪费了多少机缘和时光啊。
现代人,在“理解”这个本身就艰巨的任务上,比过去的人更有了双重的担当。不仅要理解人,还要理解“科学”,理解“机器”。因为理解而使用各种有缘的“机器”。跟“机器”做朋友,这已经是我们的“命运”了。
周二听北师大于清臣教授做班级文化建设的报告,他提出一个观点,在信息社会,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能力第五个层次乃是——筹集资源和建立人脉的能力。这在过去,是匪夷所思的。但在现代社会,确实是如此了。或者,于教授还应该加上一点:寻找科技信息平台的能力。在这个时代,靠传统的方式带班,效率已经太低,视野已经太狭窄了啊。
据说富士康跳楼事件频发后,富士康高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仅仅是管理改革,提升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员工的福利等等,他们更着力研究的是如何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听到这消息,让我惊喜也让我忧啊。高科技时代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已经迥异,如果我们还活在过去,那就一定死在今天。
前儿看郎咸平谈2015年中国将发生的七大巨变,惊心动魄。其中很多条都和科技发展有关。比如全民创新的时代来到了,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成为常态,网络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郎教授断言:2007年,我们才2亿多网民,现在是7亿多。中国不再是互联网时代,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拿着手机随时可以阅读和接收信息。人人都是一个杂志社和报社。所以,传统的传媒业,已经被网络打得落花流水。任何行业,如果不好好利用互联网——想办法让自己的行业互联网化,都得完蛋。
想想我们这些70后,非常幸运地亲自目睹了,参与了,见证了一个伟大的、诡异的,让我们应接不暇的科学时代,信息时代的分娩、生长、壮大,渐渐深刻影响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虽然常常有手足无措,本领恐慌的感觉,但无论如何,还是深深感恩,我们毕竟见到了啊!
我有几个朋友,到现在连微信都不愿意用,说是“抵制碎片化垃圾信息”,要活在“安静”的世界里。我理解他们的追求,但还是觉得有点儿可笑,大可不必。内心安静与否,其实和科技和信息无关。乔布斯曾经是信息社会的领头人,最深刻地浸淫在科技、机器、互联网中的人,但也因为这些,他慢慢成为了这个世界最安静的人。其中玄妙,是不用我去说了吧。万丈红尘,繁华闹市,永远是最好的道场。躲在终南山上打坐,跑到五台山上面壁,哪能找到什么真正的“道”呢?和科技疏远,和网络疏远,自然屏蔽了一些不好的东西,但也错过了太多好东西。这个时代不是瓦尔登湖,我们要彻底再做一回梭罗,移植他的老办法已经不太可能了啊。
我们说修炼一颗好的心,在这个时代,其意义,也渐渐更加丰富了:热爱各种科技,尝试各种信息平台的使用,跟互联网共舞,学着做个信息时代的人,也是现代人的修炼啊!
(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