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聊课(96):跟定琴老师学解读——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二)

(2015-03-06 05:30:16)
标签:

故事

何定琴

解读

文本

创造

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二)

              ——跟定琴老师学解读

 

《陈涉世家》这个文本,是初中教材中比较难的文本。在文言文中,也算诘屈聱牙的一类。我还没有去深入研究过。有两个老师的解读,让我开了眼界。一是霍军霍大侠的,二是定琴老师的。十多年前,初识霍大侠。我在山城,他在酒泉,山长水远,但只读了他这一篇文字,便豁然开朗,觉得此人可以为师。从此追随,半生受益。他的境界高些,放在后面说。定琴还年轻,但文字中已露峥嵘,颇见功力了。

比如这个普通的句子: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我以前读《陈涉世家》,最不喜欢这些描写战争经过的文字,匆匆看一眼,大概懂了字面意思就停止了。这就是只见文字之腠理的读法:我能够认识这些字,知道“弗”不读“佛”,明白“乃”讲为“才”,“据”讲为“占领”。合起来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没有胜利,守丞死了,于是就进入陈占领了陈。不敏感的人,迟钝的人,也就到此为止了。

但定琴不满意,她开始追问:到底是谁胜利了?是起义军,还是守丞。守丞是怎么死的?是被起义军杀死的,还是被自己人弄死的?或者,干脆就是自杀?

不喜欢动脑筋的朋友会不满意:这是干啥呢?有这个必要吗?就是把司马迁从地底下挖出来当面质问,他也不一定搞得清楚嘛。他又不在现场。

殊不知,读文本,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追问”。一追问,趣味就出来了。刨根问底儿的好处是,你需得去寻找那文字底下埋着的草灰蛇线,你就得去左右拈连,前后巡查,细细推敲琢磨,咬文嚼字。你就得像福尔摩斯,而且没有华生这样的助手;你就得像狄仁杰,也不可能有个李元芳站在旁边时不时来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你一个人就是一个重案组,一个警察局。你能找到线索吗?

定琴显然是个高明的办案人员。她找到了线索。这个线索,是联系前文找到的。

线索一: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

线索二: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咱们看定琴的分析推敲,我梳理了一下她的思路,她应该经历了这样的思考:

其一:大泽乡用“攻”,用“收”。蕲也用“攻”和“下”。銍、酂、苦、柘、谯等地也是“下”,还是“皆下”。可见,攻陈之前的战争起义军都是势如破竹,秦军根本不可抵挡。而下文单独详写攻陈,从文气来说,战争应该另有状况。否则,就不必详写了。

其二:陈守令为何不在?他跑哪儿去了。“独”字意味深长。和前文的“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恰好形成对比。从中又可以看出什么?

这样读,就是见“肌肤”的读法了。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推敲。于是,定琴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她拿出了两种理解。她在这两种理解面前凝神静思。她的样子,使我想起刘德华郑秀文主演的那部《盲探》,很精彩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文本,简直就是“出土文物”,谜一样,我们得有刘德华的功夫,闭上眼睛,进入情境,去想象,去推理,去编织合乎逻辑的故事。

定琴是这样讲她的故事的:

 

结合上下文以及有关史料,我有两种解释。第一种理解是:起义军不能取胜,毕竟他们是一支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乌合之众。虽然“骑千余,卒数万人”,既然那个守丞能“独与战”,除了对秦的忠诚以外,必有所恃:陈县的军力、物力以及守丞个人的军事能力都是相当过硬。因此义军“弗胜”才较为合理。这样的一个守丞,怎么会轻而易举地死了呢?他不是死在起义军手里,他被自己的部下“杀之以应陈涉”了。一个“入”字,体现陈胜队伍浩浩荡荡、长驱直入、了无阻碍、顺应民意,再次呼应前文的“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第二种理解是:守丞因为是“独”战(并非上下一心),因此不能取胜,他被起义军杀死,呼应前文起义队伍浩浩荡荡的巨大声势。如果真是这样,用“克之”“下之”即可,何必费那么多笔墨呢?“乃入据陈”的“乃”字,解释为“才”,表明这场战斗过程曲折、胜之不易,因此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故事讲到这个地步,前后贯通,自成逻辑,且有多种假设和对比论证,算是见“肠胃”了。

看到了吗?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一句很平常的话——司马迁作品中最不见风采的话,经定琴这样一折腾,就成气候了,成故事了。这样的读法,很有情趣,很有生气,把文本读活了,把语文的小日子也读活了。(待续)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