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闲聊(20):我也“骂”过学生
(2014-09-22 06:20:48)
标签:
骂严格教育唤醒因才施教 |
年龄渐长,慢慢懂了些事儿,也慢慢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这些年来,跟学生发火的频率是越来越低,骂学生,更是几乎绝迹了。细细想来,上一学年,只“一本正经”地“骂”(这里的“骂”,指非常严厉地当众批评)过一个学生,而且是准备充分地“骂”,一本正经地“骂”,“骂”的效果是不错的。
这个孩子,是班上“学霸”极的孩子,回回考试都名列前茅,从学习来看,优秀极了,厉害极了。但个性上还有些问题。突出特点是焦虑。这个小家伙,几乎时时处处焦虑,总是揪着眉头,一脸苦相,经常都在抱怨,好像生活中处处都有挣扎,都有苦难。你一问,也没有什么事儿,他只是习惯性地焦虑。
这样的孩子我遇到过不少。这就是我们这个不太令人满意的教育体制的罪孽。这种以应试,以分数排名为教育核心内容的体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不太善于学习(仅仅限于现在学校那种应对应试的学习)的孩子弄得自信心全无,生之无趣,讨厌课堂,厌恶学习,仇恨学校。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也可能被扭曲,不幸福。原因很简单,时时刻刻盯着排名榜,时间长了价值观单一得很,狭隘得很,他们生活学习的动力就是想方设法保证自己要占有那个第一名的位置。他们会自然而然视所有阻碍因素为眼中盯。拿不起,放不下,总是警惕着别人,唯恐被超越,唯恐失掉冠军宝座。这些“优秀”的孩子,其实活得很累。
这个孩子大概就是这样的。每次考试他都全力以赴,考试后都对分数排名斤斤计较,有一次,终于触了班级的底线。
期中考后,这孩子觉得英语学科老师多扣了他一分。于是他不依不饶,不断找改卷的老师、自己的老师上诉。老师们给他做了说明,谈了扣分的理由,他还是不服气。从周四闹到周五,周末也不消停,不断发微信骚扰外语老师诉苦要求把这一分加上去。一直闹到周一返校,还不消停。开始我觉得孩子重视学习成绩可以理解,便不断做解释,希望他相信体谅老师。可这孩子走火入魔了,听不进去。先是在办公室闹,然后又跑回教室嚎啕大哭。那阵势,不要回这一分绝不善罢甘休。
我看他闹得不像话了。在办公室琢磨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情绪,便到了教室。
到了教室,我开始骂人。哦,真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斥责这孩子不懂事,总之,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荒唐。我说,你再这样闹,外语成绩就零分。这家伙也很激动,对嘴说零分就零分,这分数他不要了……我没有被吓着,一边骂,一边冷静地看他砸卷子,捶桌子,丑态尽露。
我心头有底儿,这家伙,出不了大事儿,让他发泄出去,彻底暴露出来,对这个孩子,也许终生有利。
结果,一节课后是课间操时间。我去看操,偷偷观察他,发现他已经基本平静下来了。只是不太敢看我。明显,他自己已经觉察到自己太过分了,露丑了,不好意思了。
我偷偷伸出一个手指头,然后刮脸。我知道他懂我的意思:为一分,你把自己搞成这样,如此狼狈不堪,风度尽失,你值得吗?
孩子已经没有刚才的狂躁了。他深深地低下了头。
后来为了调理这个孩子,我很想出了些办法。基本思路是以班级的阳光思维方式为抓手,重点改变他的思维模式,重建他的心智结构,让他理解:分数重要,做人更重要。具体方法,比如设立“某某某微笑周”啊,评选班级男子汉他自然落榜啊,家长会“阳光思维榜”上他榜上无名啊……这是“打击”他。同时,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发觉其行为中哪怕是微小的“阳光细节”,不断表扬,不断放大,及时褒奖,确立他的正面形象,用一件一件小事帮助他建立人际自信,战胜内心的狭隘,在性格上走向成熟。
这个孩子的家长非常通情达理,也在家庭教育中积极配合。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分数,他慢慢超脱了些。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甚至拿出了自己整理的详实的笔记和同学们分享。语文课,他可以自己写稿,然后让同组同学去表现,自己甘当幕后英雄。我还发现,他用的稿纸,是已经打印过的纸,他的书写,在纸的反面。我非常感动。及时表扬。班级定向越野的时候,他一个人背起来了全组女生的书包,被小姑娘们誉为“英雄”……
应该说,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比较有效的。
后来我的反思是:不是孩子不能“骂”。能不能骂,还得因才而定。“骂”这个孩子,是因为对这个孩子有把握。他总体上看是个优秀学生,自省能力不差。他的问题是内心里自我那个疙瘩太紧,太大,须得有个机会逼迫他去做深刻的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己去把这个疙瘩解开。在这种背景下,我选择干脆骂他一顿,一骂如头顶棒呵,这个家伙,自己看到了自己身上确有不堪之处,他愿意完善自己,纠正自己,于是就被骂醒了。
事实上,他不是我“骂”醒的。我只是用这种极端方式给他创造了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而已。
这种教育方法,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换个孩子,比较懵懂的,不在认识自我的临界线上的,骂他就可能出问题:或者给骂蔫了,找不到北了,从此把老师当陌生人,避之唯恐不及;或者骂“反叛”了,激起的只有对抗和斗争,师生关系高度紧张,就更没法教育了。该不该骂,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才好。
另外,“骂语”也要慎重选择:可以严厉些,但就事论事就可以,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品德上去。我们经常会犯这个毛病,对孩子的德行甚至未来过早判断提前判断,这样做,往往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得不偿失的。一个孩子,至多在我们手里三年六年。对于孩子终生的发展而言,这时间,太短了。轮不到我们说三道四。
(20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