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君与我
(2014-08-24 10:39:11)
标签:
转载 |
写于上学期开学之前,一直不好意思拿出来。
经过三次修改,才算是比较接近我的初衷了。
王君与我
想写王君。
有这种写作的冲动,也许是一年前的事。但每每准备下笔,都发现一个问题:我写王君老师,不可避免地会用不小的篇幅来写自己。如此,算不算跑题了?
但我写不出,像别人那样地道地分析王君教育艺术和称赞她的文章,我也一直觉得我对她的理解还很肤浅。写那样的文字,换个人来可能更合适;王君老师的影响力那么大,了解她的人、熟悉她的人,当然也数不胜数,恐怕还轮不到我来点评。于是,我还是这样写罢。写我心里的王君。写我的角度看到的王君。这或许能有些价值。
缘分,是我所不信的东西。但博客上巧遇王君,却像是一种缘分。
首先认识的不是王君的人,而是她的文。她的《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我想都未想过的视角,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境界,这是让我感到震撼的课堂。她学生的质疑,她自己的反思,她带学生走过的路,都让我感到新鲜,感到语文课中潜在的魅力。但文字的平和中透着力量。再看这个大气的名字,我料想这大概是位成熟稳健的中年男性了。
或许,也会有白发长髯。
再看所属的学校——重庆西山,于是得出一个结论:王君很远,太远,路迢迢水长长,可望不可及。不,望也望不到呢!这似乎是08年的事。也许因为这种震撼,从09年初开始,我陆陆续续地写出一点东西。信笔写来,信手涂鸦。有些是教案,我却完全抛开教参,把它写成了解读和教案的复合体。从今天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灵魂苏醒的时段;如果非要给这个时期提炼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
“发现”。
文本、语文、教育、生活,似乎全变了一个样,我看到了我原先毫不认识的东西,我遭遇到了我原先从未遭遇过的社会、教育问题,还有信仰的危机。我发现了现实中很多错误的东西,尽管这种错误还未经证实。我的爱与恨,愈益丰富起来。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作为我唯一的追求。至于语文的世界,我才知道:它并不是由教参所决定的!有许多东西,竟然是我们所未知的!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到11年把那届学生带到毕业,我居然给初中80%以上的课文都写了这种类似解读的东西。写得辛辛苦苦,写得孤孤单单,写得自得其乐。
这与王君无关。这与王君有关。
时间一晃,10年初,无意中在网上浏览到她在教育在线上的博客。
正因为有了最初的那一点点了解,正因为有了最初的那一点点积累,正因为有了最初的那一些些困惑,这使得我在看到王君老师的博客时,完全地被征服。我相信,这和其他一些老师初遇王君时的感觉,是不同的。其实,她的那些文章并没有直接带给我解答困惑的答案,甚至,让我把自己的学生跟王君的学生比较而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焦虑;我也不止一次在留言里倾诉我的困扰。但是,她的那些教育故事、语文故事,一下子就美化了我的眼,点化了我的心。我似乎遇着了亲人、遇见了同类!哗,整个世界都清净了。我贪婪地点开她的一篇又一篇以前的文章,有时候,是有意识地在向她学,学设计、学解读;有时候,则变成了她班里的一名初中生,随她的文字重度课堂、重度岁月、经历梦幻一般的初中生活。我真真羡慕她的学生!所以也希望,那份记忆和那种体验,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隐隐的痕迹。我在想,迷恋一个人,是不是就会恋上她的那一块地域,还有她所经过的时间?对于学生时代的怀念和对理想教育的追求,竟这样重合了!所以我总觉得,王君的文和她的课具有唤醒人的能力,——哪怕对于我这样愚笨、庸碌的人!
2010年的春天,发现王君的博客,是一个重大事件。
这时候的我,处在迷蒙的阶段。我渴望进步,却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儿;其实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特质和专长在哪儿。却按捺不住表达对于教育、语文和文本的看法。而这个时候的王君又怎样呢?似乎大病初愈,刚从一段煎熬中走出来,新近的博文里,看到的是思辨,是论争,是挣脱,是向教育作更理性、更深沉的追索。有许多文字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价值澄清和自我认证,也许还有那么一些自我激励的意思。生命,并未完全舒展。两个心反倒可以交融。尽管王君老师并不认识我,而我也缺少那么一点自我介绍。
“也许前方不尽是鲜花和掌声”。
“当然。都是鲜花和掌声,就谈不上坚守了。只有面对困难,才有资格谈坚守。”
这是王君老师第一次与我互动。也许她不记得了,却是相当给我激情和动力的一句话。
王君老师的坚守是什么呢?青春的语文吗?民主的课堂吗?
说起最初看到的“青春”二字,现在真是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令我热血滚沸的一次,是看到王君的学生秋帆的《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
看到标题的几个字,不禁一愣,而且不太明白。因为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陈述。这种疑惑很快在后面的文字中解开了。解开的刹那,仿佛听到了心底里的某种声音,似乎发现了人生成长一个方向。
而今天,我更愿意把它的意义解释为拒绝庸碌,拒绝生存的惯性。因为只有不断突破、不断生长,才可能永远青春;不挣扎,不进取,坐吃山空,再耀眼的荣誉簿,都会成为青春不老的障碍!
看王君的文章,却也有自惭形秽的时候,她的解读那样高妙,而我为什么总是错过。不过,我仅有的一点点深度解读,一旦和王君老师有了交集,有了共鸣,那种激动又是难以自抑的。比如,《曹刿论战》对于民主参政意识的发现,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更人性更完整的眼光看待菲利普夫妇。后来,居然也有过一点不同看法。比如,我写过一篇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文章,就那份信的秘密,表示对王君老师解读的怀疑。王君老师给我评价,我至今留存。多少包容和鼓励啊!之后,我也几次发去邮件,诉说教育中的困惑和激愤。现在想来,可能都是一种惊扰。她却安慰我、提醒我,鼓励我不要失掉了“深刻”的天分,表达上则要力求浅近直白,更说我们是“尺码相同的人”!这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是一种归属感的给予,我当然懂的。
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师,居然在这儿,得到了现实的空间里得不到的东西。和她相处得越长、交流得越多越深入,内心里就越是有一股力量跃跃欲试。——这就是前行的勇气。
我注定是驽笨之人,之所以还能有一点个人东西。恐怕与思考和智力都无关,只是情感能量苏醒的必然结果。看她的文章和视频,听她的声音,特别容易感动,大约这样的次数多了,心也就软了,也就特别能嗅见文本里那些细微的信息和气息了。最近的一年里,我更是沉浸在文本里,出生入死;太多太多的夜晚,太多太多的灯光下的感慨唏嘘,或者是热血沸腾。就像王君老师说的,“所有的生命奥妙,在我们的课文中,都有……”真是这样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当然,一节课下来,追想课堂细节、反复把玩推敲,也有无限趣味。要说王君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技巧和方法层面的支持的话,那么这种情商上的促进,应该更有效有意义,更值得我去感激。动情与用心,这是“不是方法的方法”、“不是技巧的技巧”啊!
但是现在的王君,却理性得不行。而她的全部经历和遭遇,都在支撑着她的理性。王君老师可能不知道,尤其是在生活和教育上,我与她的共鸣点越来越多;她的许多话,我都能理解、能接受,甚至能寻得一点它的源流。这与崇仰无关。而且,正因为我们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着各自的实践空间,教着不一样的学生,所以,这种相似度才更耐人寻味。
但在教学上和教育上,她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又超出了我想象的快,让我始料不及。我连滚打爬也够不着她思想的小尾巴。一定有许多东西,在她的博客里没写;但没写不等于没见到、没经历到、没体验到、没思考到、没关注到……怎样去发展民主、怎样去尊重学生,怎样去建设自己理念中的课程,她已经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细节、生活细节。看着她的实录,看着她的那些“王君课”系列,看着她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我实在羡慕,却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现在和王君老师的关系很奇怪。奇怪在,哪怕没有听到她的言语、看到她的文字,她的声音却也是响在耳边的。比如,当我这样设计一堂课的时候,王君老师就在一旁给我提建议了:小兄弟啊,这样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当我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点评学生的时候,可能就会想到,如果是王君,她又会怎样做;而教育管理遇到问题时,王君老师又在给我提醒了:你看,这件事你这样处理当然直接有效,然而你想过没有: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天哪,王君无处不在!
20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