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闲聊(4):为什么对家长也需因材施“对”
(2014-04-23 08:15:14)
标签:
家长因材施教分类理性 |
我们既是教师,班主任,也是家长。或者,曾经是家长,或者,将要做家长。因为这个多重身份,所以,我们更应该特别体谅家长的难处,特别理解家长的愿望,特别能够满足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不同期待。
和家长交往,特别要注意心态一定要正。
这个“正”的意思是:家长其实是一个媒介。我们的工作对象,事实上站在家长的前边,或者后边,侧面。我们的所有行为,都要“透过”家长,去指向孩子。不要忘记了孩子才是我们最终的工作对象,就能够避免和家长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行为。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乃是:我们忘记了“孩子”,直接“扑向”家长。许多矛盾因此而产生。当学生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家长成为了我们抱怨的对象,指责的对象,甚至怨恨的对象。我们把对学生的不满直接或者间接地“转移”在家长身上。我们的“目标”漂移了,但我们还不知道。
可能有的朋友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想说:当我们向家长“反映”情况的时候,要记住,我们不是在告状,而是在和家长商量办法,寻求家长的帮助。对于这个家长可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我们要尽可能的心中有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如果仅仅是“告状式”、“埋怨式”的家校沟通,我觉得不仅意义不大,甚至还会有破坏力。
举个例子。比如为了帮助一个各方面问题比较多的孩子,我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家长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努力配合型家长。这样的家长能够冷静地听完老师的介绍,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一般不会对老师的陈诉发生疑问。他们比较理性,也热情,能够迅速地站在老师一边和老师一起想办法。对老师的要求也能快速做出反应。他们是老师忠诚的同盟军。
当然,如果都能遇到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工作会比较顺利,也比较愉快。
但情况往往复杂得多。
我还经常碰到第二类家长:敏感型家长。这种类型的家长也很配合学校,也基本能够接受老师的意见,但他们会很快为孩子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一定是为孩子推脱,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本能——担心孩子受委屈,担心老师了解情况的渠道比较单一,担心老师对孩子失掉了耐心,担心孩子在学校接受太多的“负能量”等等。这样的家长,老师说一句,他们往往会说十句。他们甚至还会忍不住跳出来“指导”老师。总之,这一类型的家长,他们心理比较矛盾,对老师,“支持”和“怀疑”在他们的言行中交融——当然可能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还有第三类家长,我也遇到过一些,我称他们为:抵抗型家长。这类家长一般自我感觉非常好,而恰恰孩子问题又很多。大概是老师说孩子问题说得太频繁了吧,他们形成了自我防御机制。他们一般不接受老师的意见——他们有他们对孩子的分析和定位。在他们心中,老师都是有成见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老师处理问题不当,是学校环境,班级环境不够优秀造成的。这类家长,非常强势,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自我中心式的。他们一般不能站在整个班级的立场想问题,对老师,也缺乏基本的信任。他们事实上和学校教育是对立的——当然,他们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对这三类家长,在相处时用的方法就要不同。
第一类家长,可以当朋友看待。孩子的问题,可以据实坦诚相告。还可以一起研讨。可以提建议,提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比较好的回应。
第二类家长,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特别小心。考虑到对方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对孩子的问题陈述要更客观,也更乐观,要不断地向家长传达正面的信息,既要说问题,更要肯定其未来的发展。对这样的家长,言语措辞中要多请教,不要随便提要求。即使是要求,也要换个方式说出来。让对方感觉到你最大的诚意和谦逊,这样他会有比较好的心态把你的意见用比较合适的方式回馈到孩子那儿去,而不至于成为了他跑到孩子那里去“求证”你的观点。教育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会激发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矛盾。
对第三类家长,我建议老师朋友们要格外小心。对这样的家长,随时都要有“撤退”的心理准备。因为,我们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非要去和家长“争夺”孩子。当教育价值观都不同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让步”。他的孩子,应该理解他用自己的方法来教。只要不对班上造成太大的破坏力量,随他去吧。孩子的一些问题,该不该交流,怎么交流,都要想清楚。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去较真。我们犯不着热脸贴在别人的冷屁股上啊。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品,我们干着急,效果是不好的。
当然,这种退让也是有原则的。我曾经遇到过自以为是教育专家的强势家长。她有一种做法,实在让我很无语:每当他们家吃饭的时候,一家三口就开始议论学校的事儿。这本来是好事。交流得当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可恰恰不是这样,因为,只要孩子一有对班级和学校的牢骚,她从不调查,就和孩子一起抨击老师。最后搞得孩子很得意,在班上动辄就说“我妈妈怎么怎么的”一类的话来驳斥老师,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后来我觉得不行,找个机会直截了当地给这位家长提出“对老师有意见可以理解,但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老师”。这位家长这才意识到自己一贯言行的不当,做出了一些改变。孩子的一些问题便慢慢解决了。
所以,撤退不是纵容,更不是惧怕,而是一种调整,一种家校关系的“量身定制”,“私人定制”。
对什么样的孩子说什么样的话,对什么样的家长说什么样的话。信息的传递永远充满了智慧。
不仅是教育是如此,其他任何方面,都是如此的。
(20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