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74):简单处理教材的方法——语用型文本处理一例——文本特质再谈
(2013-10-25 05:43:39)
标签:
母亲语用主题简单处理教育 |
区里教研,有老师上公开课,课题是苏版八上第二单元的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感觉这位老师上得很努力,拼命挖掘主题思想。也恰恰在挖掘的时候出了问题,上得比较复杂,收课很仓促。我后来跟我校的年轻老师说课,反复再强调了一个观点:没有必要把所有文本都当做主题型文本来对待。
比如这篇《我的母亲》。我挺喜欢的,觉得写得不错,真挚,深情,朴素。把平凡人写出了精神,就是好文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绝对算不了“经典”。既没有主题多元的深度,也无谋篇布局的太多佳处。这种文本,至多算是收拾得齐整的邻家姑娘,不用花费太多功夫去琢磨研究。我觉得,作为写作型文本或者语用型文本来处理比较轻松。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上的时候,就是作为语用型文本在处理了。这也是一种思路。
一节课。就做了一件事,让学生为四件事拟小标题,师生评价小标题,重改小标题。围绕着小标题做事是手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训练准确概括的能力。
比如在1班,就是我教的基础比较弱的那个班,默读之后,我请了7个同学到讲台上去拟小标题,其他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拟。这七个同学,当然囊括了班上的各种语文水平。
我的要求很明确,写在黑板上:
静读《我的母亲》,概括文中四件事:
一、
二、
这个练习相当于主问题设计吧。你一边评价一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一举几得。
学生的“作品”非常有意思。
比如基础差的简直摸门不着。他们无法抓出一个事件的核心信息,拟的小标题或者重心失衡,或者字数不对称。比如下边的。(数字是我和学生给这个标题评的分。总分3分。3分为满分。2分为基本合格。1分就是不及格了。)
第一类(最差类):
与母亲巡阅1
听母亲讲故事2
同母亲哭泣1
看母亲做鞋1
和母亲过节0
看人读小说0
希望我上进0
流汗做布鞋1
元宵过节0
善诱良师0
打子饮泣1
深夜不休1
(这个孩子的语言素养还是不错的,但显然读懂文段的能力比较弱,犯了核心信息偏离的错误。)
第二类(中等水平):
负子看花灯3
深情讲故事3
伤心让挨打2(不是背景交代模糊。第三件事确实比较难。)
夏夜做布鞋3
母亲抱我赏花灯3(出了字数的问题)
看母亲讲小说3
母亲与我同哭1
深夜为我缝纫3
第三类(最佳类):
负子赏灯3
娓娓诱读3
泪赞打子3
夏夜缝纫3
元夜背我看花灯3
深情讲述小故事3
背书挨打母流泪3
夏日彻夜做女工3
在经过一番点评之后,我提示:大部分同学能够把事件概括出来,这很棒。但大部分只达到了老师的一半要求。我们现在提升一点点要求,在这些标题上再加点儿文字,争取把母亲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也表达出来。
这就难了。比如第一件事,学生很难体会出这件事中的精髓:精髓不在于母亲背我去看花灯,其动人之处在于“我从朦胧中醒来”,马上就“瞥见”母亲进来了。这些细节很微妙,也很含糊,不细细体会是出不来的。所以,你得组织学生再学习,再体会才行。
通过努力,一个孩子这样完善刚才的小标题:
负子赏灯殷勤细致
娓娓诱读深情并茂
泪赞打子母子同心
夏夜缝纫含辛茹苦
好了。到这个地步,成了。我觉得,学到这个地步,可以了。
这就是语用型文本的教材处理方法。很简单,也很扎实。教材中许多文本都可以这样处理。
记住:犯不着课课都抠主题。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也行。主题型文本偶尔可以上成“满汉全席”,但其他文本,要经常做成清淡家常。这样做,可以极大地解放我们自己。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康庄大道。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