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55):教学设计要为“这一个”服务
(2013-05-06 06:27:02)
标签:
爱莲说设计这一个教育 |
教学设计要为“这一个”服务
从来没有抽象的语文。
从来没有抽象的学生和教师。
从来没有抽象的教学设计。
教什么,怎么教,要由学情和教情决定。
……
这些,是我在阅读两位老师对《爱莲说》的解读和教学设计时,不断冒出来的想法。
这两位老师的“同课”而“异构”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必然性:“具体”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具体”的学生,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风格,其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是截然不同的。
甄老师和梁老师的“不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我们先看文本解读。甄老师抓住三个要点:描写、象征、衬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文本的要义。梁老师则从“形象美、品格美、结构美、语言美”四个方面着力,完备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甄老师解读得简约,语言朴素从容。梁老师解读得丰厚,语言精致明丽。我以为,三言两语切中要点,眉清目秀是一种美。排比铺陈穷形尽相,洋洋洒洒也是一种美。每一个老师都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无需妄自菲薄。
我们再看教学目标。甄老师很“低调”,他是在俯下身子要求学生:1、能背诵翻译短文。2.能解释重点实词虚词。3.能鉴赏文本理解思想感情。这些目标,很有家常味儿,亲切而温暖。梁老师呢,她是在带领学生“仰望星空”。除了目标1基本相同之外,她还要求学生“通过莲形象描写的品味,领悟其精神内涵从而学习运用托物言志写法”。要“了解菊和牡丹在文中以衬托突出主旨的作用”,并且要“
两位老师的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也让人深思:甄老师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字词”和“理解主旨”。他在课堂上要攻克的“难点”则是“正确地背诵、默写、翻译”的问题。而梁老师定位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了解衬托手法的应用”。她在课堂上攻坚的堡垒则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写作”。细细揣摩起来,这两个设计的跨度是非常大的。甄老师显然是希望学生努力“读懂”文本。上梁老师呢,她不满足,她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而且还要让学生“会用”。两位老师的教学,事实上是将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的。我们可以想见,甄老师的课堂是简洁的,而梁老师的课堂则是丰富的。
我们再来看他们具体的操作。甄老师教学内容比较集中,但是他的教学手法相当细腻。他“小步轻迈”,课堂呈现出一个个小小的阶梯。他很善于帮助学生。在“初读感知”阶段,他很体贴地设计了“提醒读音”、“划分节奏”、“理清层次”三小步。在指导阅读阶段,更是有“基础化朗读”、“情感化朗读”、“个性化朗读”三步。特别是在“基础化朗读”阶段,当我读到他写进了教案中的“先让4-6名学困生朗读,待错误被纠正后,再让所有学生自由朗读1—2遍”的文字时,是很感动的。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第二部分的时候,他的朗读设计非常精彩:他要学生“先默读课文,讨论:前一个长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第②~④句传达怎样的感情?”,然后引导点拨学生:哪些要读出判断的语气?哪些要读出惋惜的情绪?哪些要读出反问和慨叹?哪些要读出鄙视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情感化的阅读”。
总之,我的感受是,甄老师在用学习文言的方法教文言。他贯穿全课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他将带领学生读得非常充分,非常扎实,非常智慧。以这样的读法,学生能够当场背诵全文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梁老师呢?因为教学目标比较多的原因,她的课堂流程是大开大合式的。她以板块式安排推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导入明确基本知识;预习检查疏通文意;师生对话探究主旨;借鉴仿写有效迁移。她的亮点在于课外活水的引入:或者讲述周敦颐生平的故事,或者比较不同人生选择知人论世,或者抛“砖”引玉躬亲示范。她追求宽广和厚重。我想,经历了她的课堂的学生,会对周敦颐留下深刻印象,会对文本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我在想,这两个教学设计,事实上代表着文言教学的两种取向:甄老师更偏重于“言”,讲究落实基础,吟诵背诵,把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语料作为首要任务。而梁老师呢,则比较偏重于“文”,她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非常看重迁移能力的培养。
除了文言教学价值取向的差异外,造成两位老师如此截然不同的课堂定位的原因还有哪些?
我斗胆猜测。
也许甄老师的学生水平多处于中等和中等偏下。甄老师这个设计是为他们量身订做的。这样去教,这样去学,脚踏实地,中等和中下等层次的学生会学得比较有抓手,收获也会非常实在。而梁老师的学生呢,可能基础好一些,能力更强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增加内容,加大难度,学生会“吃”得更饱,“长”得更好。
也或者与两位老师的个性特质有关。甄老师教风稳健,课堂追求扎实,讲究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切实指导。梁老师教风浪漫,课堂追求鲜活,讲究积淀文化熏陶情怀。
学生不同,教风迥异,故有此不同。
所以,我们观“课”,必须得回到“原点”,研究“这一个”教师和“这一个”教师的“这一班”学生,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个教学设计,也无法帮助老师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为“个”永远是具体的,所以,从来不会有抽象的教学设计。
另外,想提出一点儿建议:
在“我解读”部分,几乎没有看到属于这两位教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既然是“我”解读,就不是新瓶装旧酒。如能更深一步研究教材,读出“我”之新意,哪怕是一点点,也善莫大哉。
最后,想对梁老师说两点:一是你的目标偏多偏难,有点儿面面俱到,这样重点就会不太突出,“文言味”还不足,课堂实施起来难度会很大。用《爱莲说》来教“托物言志”的写作,是不是定位稍微偏高?要在课堂上当场完成,难度非常大。第二,事实上你的“我设计”还没有真正进入到“设计”的层面,只是在换个角度表达你的“解读”罢了。一“问”一“答”不算设计,怎么“问”,怎么对“答”进行“引导”才算设计,把你的问题变为“活动”才算设计。你可以在这方面进一步思考。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