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君
王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85
  • 关注人气:10,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老师聊课(13):庐山会课

(2012-08-23 23:06:22)
标签:

杂谈

简单说说四堂课。尝试各用一个词。

 

 

余老师的课:扎实。

 

余映潮老师上《孤独之旅》,他先后设计了五种课案,一课多案永远是他的特色,仅这一点,就少有人比。他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线条极其清晰。他提问精粹,开合有致,层层深入,以小说手法鉴赏和语言赏鉴为目标,课风朴实扎实。我发现在这一点上他永远坚守自己的坚守。我们这帮人上课,着力于文本解读,立足在“课文说了什么”,但余老师几乎总在更高的层面上,他讲的是“作家为什么要这样说”。余老师的淡定沉着是让人惊叹的,他总是能够给予学生非常充分的思考时间。他的课堂大部分时候很静,很理性。这次来庐山上课的学生明显比较弱,余老师也不着急。学生回答不上来,他便说:“请听老师讲。”他便沉着地讲,让学生记笔记。在讲台上,余老师优雅得让人感动。他对学生的礼貌几乎表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请”和“谢谢”是那么自然地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余老师做人做事滴水不漏,课上课下都是一样的。

我观摩余老师的课堂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感慨。他对语文知识的敬畏,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他的不造作不矫饰,他的坦荡和儒雅,他的平和与稳健,他的平民化的教学风格和研究风格,都让我深深自省。

余老师是我最敬爱的长者,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教学风格迥异,教法路径在现阶段也截然不同。但是,这一点儿不妨碍我敬重他和向他学习。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慢慢把激情和浪漫沉淀为稳健。我希望自己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能够有余老师这样的修养和风度。

这两年和余老师同台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许多地方总是喜欢同时邀请他和我。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同样激情,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他的理性,我的浪漫;他的厚重,我的灵巧;他的冷静,我的燃烧;他的成熟,我的青春……我们暂时代表着两个年龄阶段的两种教学状态。

我很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叫《“可怕”的余映潮》。真的,余老师做人做事之精致周到,你接触得越多,感动会越多。我们哪怕只学到其品质中的很小一部分,也足以从容应对人生。

余老师好学,但也极难学。可学的是他的教学思路,难学的是他的为人做事的态度。

要说这四堂课,如果是比赛,让我来评,综合来看,还是余老师胜出。为什么?因为他对语文本质的领悟和对语文规律的把握。坚定和淡定的人总是无敌的。

 

 

 

我的课:灵动。

 

我上《夏感》。

课上完,褒者一半,贬者一半。表扬听了一大堆,批评也是一耳朵。

跟我的预想是一样的。

我都微笑地听着。

我没有想过要一片喝彩声,我希望的是给学生一次新的阅读体验,也给听课的老师们一些新的思考。

有争论就是有活力,有突破就是有未来。

我的课,等整理出来再论。确实有些另类。优点和缺点都明显。

西安的教研室主任贾老师跟我谈话,很到位。她说:王君,你的课,我非常欣赏,充满创意,立意很高,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但你要记住一个原则:课堂创意在一堂课中占四分之一就可以了,你步步都在创意,分分秒秒全是创意,这样,给文本和学生的空间反而少了……

我深谢贾老师的点拨。她一语中的,说到了要害处。

内蒙古的教研员刘老师评课,他的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笑了。他说:余老师和王老师这两堂课,冰火两重天。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我和余老师都不喜欢这样的评价。

余老师的课堂,比较静,但不是“冰”。余氏课堂,更像春天。

我的课堂呢,也不是一直在燃烧,而是有相当长的预热阶段。

把我和余老师完全对立,我不同意。这样的评价,只看到表面。

 

 

程翔老师的课:和谐。

 

程老师上《项脊轩志》。

他显然努力在实践新课程标中平等对话和学生主体的原则,而程老师有这样的能力。这么一个高大的山东男人,在课堂上居然如此温情,你是想像不到的。他的语气语调神情,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我有一种感觉,他一站到课堂上,这课堂就变为了家。特别是,他一上课,便发现有几个女生恰好就坐在空调的吹风孔下,于是,他请这几个女孩儿移动了课桌。而我上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老师,他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啊!

听程翔老师和学生对话,是很享受的。他就是那么慢慢地和学生靠近,不急不躁,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失。他不是上课,而是像拉家常,有一种和谐温情的东西氤氲在课堂上空,让你的每一个毛孔都很舒适。

但这样的上法也很艰难。课堂随学生意愿而流动,尊重了学生,也消释了教师的导引力量。一旦学生的提问过多地停留在低层次,教师想要积极有所作为就很难。纵然程老师功底深厚,理念先进,但时间的流逝也是无情的。最后,文本还没有真正进入,就必须下课了。《项脊轩志》重在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情,程翔老师在导问方面也有特异功能,可惜,他没有时间了。

替程老师遗憾的同时,我想,课堂的“收”与“放”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课堂设计是教师永远不能放弃的阵地。自由提问式的教学如何才能有效高效,我们必须正面研究啊!

新课程理念再好,如果落不到地上,进入不到一线讲台的毛细血管,那最终还是会成为一句浪漫的空话。

 

 

吴培云老师的课:深情。

 

吴老师执教史铁生的《合欢树》。

真喜欢吴老师。她一开口我就知道她是个中年“文学青年”。她说她是跪着在教史铁生,我信。她的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充满了敬畏和悲悯。她对课文的解读很有高度和深度。她更善于把自己的人生和文本融合在一起,款款深情,頗动人心。

可惜的是学生不太给力。当她的第一个问题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后,她就比较艰难了。接下来的时间,老师无可奈何地就讲得太多了些。孩子们几乎成为了听众。

我很理解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艰难。于是我想起余映潮老师光明正大敞敞亮亮的那一句话:“好,同学们不懂,那就听我讲。”

余老师真是勇敢坦荡!!

新课程的课堂,不是不可以讲啊,只是,你能讲得学生动情动心吗,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吗?

我以为,吴老师在那种情况下选择讲是有她的道理的。毕竟,就连我自己,也被她的讲打动了啊。

评课的时候,我看到吴老师一直在流泪,真是心疼。

 

 

上课,太难了!

我们几个都是特级教师,且久经沙场,且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尚且还在课堂上留下许多遗憾,甚至是败笔,上课之难,可见一斑啊。

 

分别的时候,我发短信给吴老师。我说:

亲爱的,多珍重!愿课堂的成败褒贬如庐山云飘散。愿我们都珍视自我,独行特立!难忘你的深情与敬畏!学生会永远记住且受益。

 

 

吴老师回信:

谢谢,你的青春、激情、活力,让语文更通透更精彩;你诗意、流畅、幽默的语言,让语文更有味道更有色彩。是的,无论褒贬,心中自有“我的语文”在……

 

我们不是在互相吹捧,我们只是因为语文而深深相拥。上课太难了,课堂的突破好像逾越生命的天堑,每一关都需要全力以赴。在如此坎坷的行走中,语文同行们,更需要携手,需要彼此取暖,相偎前行啊!

 

2012/8/21补记于飞机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