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着教书(11):再说说教教师的厚道:关于“活法”

(2012-04-13 05:13:04)
标签:

杂谈

反思我以前的“不厚道”,乃是因为自己太健忘。

其实我在中小学时代就是一个很不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小学还勉强可以:语文相当好,但数学已经感到吃力。到了中学全面吃力。除了语文学科外,其他的都平平。高中简直就可以算作一塌糊涂了。高一数理化都不及格。物理甚至考过18分。有一次补考还给“吓”得晕倒了。到了高中后就连一直飘红的语文也开始考低分──现在想起原因在于进入高中后课外阅读全面停止,应试的训练把我在语文方面的灵气迅速销蚀掉了。高考时,语文总分120分,我刚刚及格,72分。

后来补习,上高四。头悬梁锥刺骨地拼命了一年,考上重庆教育学院──我们当地最次的师范。高三的数学高考成绩是50多分,拼了一年之后,高四反而“增加”为了40多分。

在学业上,我之驽钝可见一斑。

但回顾起来,学生时代却偏偏有太多太多的快乐。并不像现在的孩子,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分数排名像高山一样地压下来,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世态炎凉,承受 了人情冷暖。他们永远在气都喘不过来的状态:“忧生”肯定是这样,“优生”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优生”活得也累,因为,要永远保持第 一名,前三名,前十名,前五十名……分数的竞争没完没了,孩子的紧张就没完没了。

我学生时代那些日子,家庭环境很差。父母都是中国第一批下岗工人,家里能够吃饱饭就算不错了。他们还闹离婚,搞得鸡犬不宁。总之我学业很潦倒的时候,也正 是父母生活和情感都很艰难的时刻。他们为谋生终日辛劳。没有视野,更谈不上任何教育理念,事实上也没有时间来教育我们。这倒好,他们反而达到了“厚道”的 境界。我学习怎么差,也没有挨过父母的责骂呀等等。除了高考落榜后父亲要让我去当公共汽车售票员这事儿一直让我有点儿耿耿于怀(长大后也理解了)外,父母 对我的成绩单除了一声长叹之外,并无其他苛责。

我就在这样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了。

进入教育学院的中文系后,彻底摆脱了数学,我的成绩便开始冒尖了。毕业时也有些其他选择,比如留校,进工厂(那个年代当工人是很让人羡慕的事儿)。但后来 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做了中学教师,从农村开始干起。一直到现在,虽然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但起码做得津津有味。二十年来经历不少苦痛挣扎,但整个生命状 态始终是很昂扬且幸福的。我觉得自己很成功。因为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但问题是,一到自己做了父母,便开始“忘本”了。有一段时间,斤斤计较儿子的成绩,对儿子的各个方面要求甚为严格甚至不近情理,母子关系自然有些紧张。

幸好我算醒悟得快。否则,不知还要“残害”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多久。

孩子不是我们的工具。我们自己甚至也不该成为自己的工具。走读书这条路,是很需要些天赋的,这得靠老天爷的赏赐。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够在应试这条道路上走得风生水起。

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其实应该给我一种信心:如果我们不太功利,不把世俗的成功标准当作自己的标准的话(事实上,世俗的那种标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达到。其他 大部分人,不过都是陪葬品罢了。),我们完全可以获得一种从容:放慢成长的脚步,放低前行的目标,允许孩子慢慢成长,成长为他们自己。

这些年来,我们中学同学频频聚会。大家都人到中年,经了沧桑,感慨都很多。毕业二十二年左右了。现在看来,当初学业成绩一流的未必都是现在最优秀的(也有 一些相当优秀)。而当初成绩一塌糊涂的也有不少熠熠闪光。抛开这些,纵观全班同学,大部分都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家庭也挺好,过得都还不错。

在我看来,人活一辈子,这就可以了。幸福永远都是向内寻找的。外在的评价,金钱地位等等在某一个时间段会显得重要,但从整个生命历程来看,他们和幸福并无绝对的关系。

如果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就会拥有“厚道”的理由:淡泊一些,成全自己,也成全孩子。享受生命的“原赐”,不跟孩子较劲,更不和自己较劲。

今天早上回了一封邮件。原因是一位家长朋友的焦虑。她的女儿喜爱篮球到痴迷的地步。好像只爱篮球不爱学习。在篮球上天天持之以恒地勤奋锻炼,还不断给自己加码。但书不读,作业不做,成绩不佳,真是愁死了。

我给朋友回的邮件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我倒不太着急。虽然我也很多次提醒孩子:宝贝儿,王老师见到您都不好意思,因为我欠你太多作业了。(正话反说,逗孩子呢。)

她也总是很惭愧。

虽然惭愧,但很难改变。

大人不也这样吗?明知道是错的,但还是改不过来。孩子就更难了。所以要理解。要让孩子慢慢拥有改变自己的行动力。

我不着急的原因是看到她很阳光,也很喜欢动脑筋。在语文课上她发言很积极,且常有创造性的发言。她很喜欢思考。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孩子。

你看她对篮球,因为爱,所以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也很善于规划,全情投入。这说明她是个很有主见很有控制能力的孩子。

我觉得不必要求她非要爱语文作业:她可以自己设计作业。也可以不做。到了一定时候,她爱了,就会主动去做。

你不像以前那么守着她控制着她做作业是对的。孩子应该自由快乐地发展。她现在很快乐,也很主动。她天天都在进步──虽然不一定是在考试上的进步。但谁说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算进步呢?

事实上,强迫她做作业,我们都有办法搞定。但这样的作业有什么价值呢?也许,连她对语文对语文老师的一点点兴趣都会失去。

看看人家林书豪,哈佛都读了,最后还决定先打篮球呢。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更宽容一些,更大度一些:我以为,她是一个有异质的孩子。不必要求她走常人的路。她现在的发展,我觉得很能体现个体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远比管理出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孩子更重要。

退一万步说,她暂时“执迷不悟”。那就让她“不悟”吧,你们多支持她两年,多养她两年。让她把球玩够。她总会清醒的。总会面对现实的。

一两年对长长的人生来说实在太短。我们“耗”得起。

这个世界连狗都饿不死。你还怕孩子未来会活不下去吗?

像她这么坚韧执著的孩子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千万不要把她埋没了。千万不要把她和别的孩子比──毫无可比性。她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觉得她比那些应试成绩很强但却没有深挚爱好的孩子更优秀,更可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龙应台说,给河马刷牙也许有时候比当一名终日忧心忡忡的政客和银行家更幸福。我觉得龙应台是对的。

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如果我儿子像她那么痴迷篮球并且为之脚踏实地奋斗,我睡觉都笑醒了。

所以你千万不要焦虑。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得解放自己不是?解放了自己才能解放孩子。随他们去吧。要知道成长是天性,挡都挡不住的。我们何苦操心呢?

 

不知道我的安慰是不是能够安抚这位朋友的心。我知道很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惯性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评判孩子的标准单一到了我们自己都已经被扭曲得空虚了。一离开分数和排名,我们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了。我们对人性的自我成长已经缺乏信任和耐心了。
       
和这位朋友的对话使我想起了2008年时我重庆的另一个学生。也是爱篮球爱到疯狂,一度做梦要进入专业球队的,很折腾了一段时间。我回到“教育在线”的旧博客,搜出一篇老文章。叫《森芋哥哥要远行》(http://6917.eduol.cn/archives/2008/693606.html)。重读这篇文字,感慨很多。我对森芋哥哥充满了敬仰。我相信他,对篮球的痴爱会让他无限接近生命的本质。人无痴,不可与之交。这好像是明代张潮的话。我觉得说对了。一个为爱痴迷过的人,老天一定会赐予他通达的智慧。

活法有很多种,我们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成全自己,成全孩子吧!

成全是最深刻的厚道。

 

                            森芋哥哥要远行

 

         在森芋哥哥的坚持下,也在我们的努力下,森芋哥哥的家人终于下定决心带森芋哥哥远行广州——到一所著名的体校去考察并且试一试。看看森芋哥哥是否真的有打篮球的天赋。

    对于一个家庭,这算得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这对于我,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算得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了。

当我下定决心劝森芋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实现这个梦想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一句话:我从此决定要走异路,逃异地,寻找别样的人们了……

无论如何,慷慨豪气的同时,还是多少有点儿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

我不知道这样站在一个执着的孩子的一边最后到底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韩寒可以退学去专门写作,因为他有足够的才气。他的成功让许多青年人艳羡。但是也有那个追星的杨什么萍,父亲为了支持她追星最后搞得家破人亡。

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也是相当冒险的一件事啊!

但是我知道我应该这样做。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成全所有生命的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就是帮助孩子成就他内心深处的健康向上的渴望。

森芋哥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了这样一份渴望。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多少孩子敢有渴望,可以拥有渴望呢?

从流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森芋哥哥确实还不算优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森芋哥哥的执着勇敢又何尝不是一种高贵的优秀呢?

起码,他有一个作为独立的人的觉醒,觉醒之后还有规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早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考生,或者就是连考生都不想做,把青春生命抛掷在无聊的网络游戏中去罢了。

今天读了森芋哥哥的日记,心头大感动。不管森芋哥哥此行是否顺利,不管他以后是否能够真的和篮球结缘,我想,我都会为森芋哥哥的这一次青春的“冲动”喝彩,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是戏于篮球,而是“志于篮球”而喝彩!

亲爱的朋友,请您读一读森芋哥哥的这些文字吧。或许,读完之后,你对少年人,对教育,都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不管结果如何,祝愿森芋哥哥在此行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更加准确地规划自己。

 

祝福你,森芋哥哥。临行前,为你朗诵一首诗诗吧: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反思杂录

                                                     森芋哥哥

 

  今年,我满十五了,正是孔子所说“志于学”的年龄。小时候我常常苦恼,因为我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理想。别笑,我想现在我们同龄人之中真正有一个清晰、触手可即的理想的人屈指可数,那些飘忽不定在脑中闪烁的想法我不将之称为“理想”。

可是,我想现在我有了,有了一个切实的、真正可以为之付出的奋斗的理想。我不恐惧它来得太晚,反而高兴——这或许是成长的表现,或许有的人一辈子未曾有过,此刻我将为我而自豪,自豪我在思想中比我的同龄人或大哥哥大姐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希望我这一辈子是伟大的一辈子,我希望我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在我自己的心中,这伟大不代表社会地位,不代表金钱,也不代表才华的高度,而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我到了老来能问心无愧,当往事如电影般在头脑中回放时,我能欣然赞道:啊!这是多值得令人回忆的精彩的一辈子啊!

我想将人划分为“平庸、平凡、伟大”三类,我已跨过了“平庸”可是离“伟大”还相隔着十万八千里。

爱篮球,这种“爱”,我将之称为理想,即是愿意一生为之付出与奋斗的,将之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之作为工作、事业来热爱,这不同于我对书法、诗词、数学或围琪的热爱,后者是陶情治性则可,反宾为主则不能,而前者,是足以为之付出一生的,无论多苦,多枯燥,多无聊都要坚持并奋斗的。

我想,我大约可以将之称作为梦想,像《火影》中的鸣人一样,就算起步晚,就算天赋值几乎是个负数,就算他的困难多别人十倍,就算……可是那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般的努力程度,终于卓然而成大家。何况,我还不如鸣人或许三多那么笨吧?

好啦,大话说了一大堆,热情过后,便该冷静下来考虑具体情况了。有激情是很好的,但若一味仅用激情做事,是会栽大跟头的,故冷静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先,在职业篮球中,我的身高是极不起眼的,还好只是不起眼而已。其次,我年龄太大,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有许多天才球手在打职业联赛了。而我,才起步不久,光凭这点就很可能被很多教练、老师否定(幸而不算太“老”)。再谈天赋,我也不敢肯定,可我知道,我天赋肯定不高,甚至有可能偏低,幸而我身体爆发力、韧性还不错。我想,经过一番极苦的磨练还是能成才的。

猜想,我既便到了广州,教练多半也是劝我尽早回家,对我这个没天赋的矮个子不感兴趣。可是,我不会那么干,我想我是“死缠烂打”也好“动之以理”也好,我会去争取一切机会的。我希望老师、家长支持我,并给我一些良好、有益的建议和帮助,而非“不知所以然”的反对。我想我去广东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体验生活,是那么现实的也非要去碰一次壁。我知道打职业篮球对我来说是不行的,这样的一些理由则太天真,可说枉此一行了。我是要去实现理想,追逐梦想的,我不会知难而退的!当然不会,可我也决不会一味猛冲撞,我行我素的,我会为自己留下后路的。

想用“理想”这个庄严的词来书写应该能较好地表达或诠释我的想法了。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道理,我想许多人都懂,可真要让自己做起来,终会变成“万事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说来可笑,我们一边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拥有理想,可是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一个不太“高远”“伟大”的理想后,又会有许多从中抹杀、讽刺或好心的劝阻,那就让我们看看吧,90%的小孩子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待在学校,学习些“数理化”的有用知识,成天自以为“心怀大志”来混日子。嘿嘿,这两头抓的,只怕尽都是些两头空的平庸之辈呢,进体校都是“学不走”的,可我看这“学不走”的人的人品未必就见得比那些“天之骄子”要差!

笑啊好笑,这天下父母子女从来都入其壳中而茫然不知,反自以为豪,连自己生来还是个“人”只怕也忘了,满口的大志大才却尽做些萎缩平庸的事,还偏偏自以为高人一等,真是可笑了。诚问中国近代的人材中,几个能称之“伟人”,又有几个是在这“应试教育”中,不断努力而成其“天才”的?可笑啊可笑,这普及教育的一片好心竟也成可以限制思想的东西,这怎能怪教委工作不当,只是自己生来一颗石头脑袋罢了。

好吧,怪异就怪异,我胸无大志便胸无大志罢!我自来并非“规矩”之人,也不屑做“规矩”之事,做个杨小邪的庸人版又如何,做诗一首以嘲讽其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紫霄腾云际。扶摇蔽日翅,直上几万里。巨翼扑南冥,水激泰山,绝云气。尘烟顿迷石飞走,狂浪沃天江倒流。抖羽笑燕雀,横翅过九州!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妄言皆冷笑。自怀青云志,凌云岂畏学鸠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