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远骑老师《教育的天空》有感:让我们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
(2012-02-02 17:00:41)
标签:
杂谈 |
读《教育的天空》,你会被激励,会被鞭策,会被文字灼烧得热血沸腾,会迫切地渴望重新出发。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一位老教育者始终深情地凝望着你,他眼光灼灼,洞穿你的一切软弱和虚无,然后给你疲惫的心灵重新注入强大的力量。
这力量来源于肖老师笔下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书的第二章第一篇,肖老师直接高声喊出了《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呼喊是种在字里行间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听到理想在破土在拔节在蓬蓬勃勃地对抗一切虚无,在横刀立马抗击所有萎靡和猥琐的过程。这过程好痛快,好浪漫,好诗意,好得让你曾经的对于理想的自我怀疑和迟疑都被照得无处藏身。于是,你重新收获了一个亮堂堂的自己。
其实,永远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是让我们的生命永不生锈的唯一途径。但是,在一个追求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个“唯一”被颠覆了。
“理想主义”甚至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成为了讽刺打击那些不懂得“与时俱进”,不能够及时捞取眼前利益获得现实好处的“落伍者”的沉重钝器。
因为谈理想意味着坚守真善美,坚守教育的原点和常识,意味着坚定地面向未来。但是,教育的现状是教育的沦落:面向分数,面向排名,面向升学率,面向争名于生源,争利于应试等等教育界心照不宣的秘密。理想很奢侈,理想太遥远。教育的星空早被污染,少有人愿意去擦星星。于是,大家都埋头赶路吧,懒得再仰望星辰。久而久之,麻木了,怠惰了,习惯了!
而读肖老师的书,一页一页的文字,像清风,像火种,悄悄地让你的心重新开始颤栗,开始跳跃,开始有一种想要去擦拭星星的冲动。其实,追求理想,是每一颗心灵最原始的愿望。只不过,在强大的社会惯性和生命惯性面前,我们渐渐地变得世俗,变得乏力,以至于慢慢地在抖落一身灰尘的同时,也抖落了曾经在我们身上熠熠发光的理想的光芒。于是,我们自以为懂事了,成熟了。殊不知,这种“成熟”的昂贵代价乃是:我们不再有激情,不再谈理想。除了房子、票子、车子、妻子、儿子……,在我们的眼里,其他,都是假的,虚的,骗人的,摸不着的,不着边际的。
我忽然明白这段时间以来我的迷茫了。
曾经激情的我,曾经高扬理想主义大旗的我,也在中年正式到来的时候,有了些松懈和疲乏,怀疑和迟疑。因为,坚守理想,是痛并快乐的一件事,不,是乐并痛苦的一件事。教育改革的举步维艰,身在其中的无可奈何,突破自我的重重难关,拨云见雾的遥遥无期……固步自封是多么容易,随波逐流又是何等轻松。看着身边的许多朋友都纷纷缴械投降,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在后半生选择一种更轻松的生命方式:不再掘地三尺地叩问,不再夜以继日地耕耘,回归平淡,返身沉静,走在人群中,活在更低处。
人到不惑之年,反而“惑”从中来。谢谢肖老师,让我在这个关口,读到了他的《教育的天空》。
这当然是一本教育思想录,但我是把它当成一本人生启示录来读的。我读一位老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终生探寻,读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理想的语文教学的倾情建构,读一位家长、一位父亲的拳拳之心,读 一位追求民主的公民对理想社会的深情呼唤,读一位能歌善舞能写善说的人对诗意人生的谦卑建设。这本书,是肖老师自己的“远骑”足迹,是一位普通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砥砺过程。我读到的不仅是思想和智慧,更是对生命的坚持和坚定。
而还有什么,比对生命的坚持和坚定更重要呢?
是,也许可能这样的:走着走着就累了……走着走着就老了……
但肖老师站在他的教育的星空下对我说:不,走着走着内心就明白了,走着走着心灵就强大了!
于是,我的内心,重归空明澄澈和笃定。我重新变得“不惑”:和肖老师一样,终生做一位擦拭星星的人吧!教育的星空,值得我们为之终生坚守。
肖远骑老师,是人大附中副校长,是在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两个方面都卓有建树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