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行点滴记
(2012-01-22 18:29:58)
标签:
杂谈 |
又赴新加坡。这是我第三次赴新加坡了。
新加坡就是这样干净。让你叹为观止。
新加坡还不太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博物馆不可能太吸引人。千里万里地又跑到圣淘沙就去看了一场4D电影。“海之颂大型表演”也不过是把音乐喷泉和礼花搬到了大海边。去牛车水的感觉永远像去重庆朝天门。乌节路等所谓的购物天堂更是千人一面索然无味。市中心的鱼尾狮总有点儿呆若木鸡,声势浩大的泰坦尼克的展览不仅比起电影效果差很多,而且和中心广场的格调格格不入。夜晚动物园中除了几只狼还在仰天长啸外其他的动物都蔫蔫巴巴,动物表演据说多年如一日地重复……如果不是因为还抓紧时间下海畅游了一番,那么在城市中的旅游真的会让我更加疲倦。
更大的收获是那些足以颠覆我们的惯性思维的东西。
比如说食堂在半露天状态,没有空调。各种教室里随处都看得见早被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淘汰了的“吊扇”而且应用很频繁。许多地面不仅不铺地毯之类的东西,甚至连地砖、水磨石都没有,纯粹的水泥地面。这似乎很不好看。我专门问校长:这地面还会装修吗?校长很认真地回答:不会了。就是这个样子的。
新科技中学是公立学校。但是学费很贵。一般中学每月学费二三十新币,但新科技中学每月得二三百新币。是其他学校的十倍。
学校有一处设施让我很感兴趣:他们把一处普通的楼梯和过道适当扩大,便成为了一个露天的小型的看台和表演台。老师们说这是专门给孩子们展示用的。
同样也是水泥地,没有任何装修。
最引发我思考的是:新科技中学是一所没有铃声的学校。
确实没有铃声。一整天,校园中静悄悄。几十个班,孩子们采用的是跑班制,几乎每一节课都需跑楼层换教室,各个年级甚至就餐时间、放学时间都不相同,但是,秩序井然。
据说为要不要铃声的问题,建校初期也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最后蔡校长力排众议。他的理由很简单:孩子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之后,请问,哪一个公司是有铃声的,哪一个项目是有铃声提醒的。
作为未来学校,未来需要孩子们有什么素质,我们就从现在开始着力培养。
仅仅这点,就让我对蔡校长敬仰有加。
这次又应邀在SST上课。调研之后,决定舍阅读课,上汉语言文化课《魅力汉字》。关在公寓里备了一天课。第三天在中二给新加坡的孩子上课。感觉还可以。汉语在新加坡仅仅是第三语言,所以和前两次赴新加坡的感觉一样:这些大部分长着华人面孔的孩子,其实对汉语很生疏。可以听,但明显表达吃力,也缺乏表达的勇气和乐趣。和中国孩子学外语学得风生水起的状态相比,汉语,在新加坡,明显是弱势。这回上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对话,比起前两次新加坡的展示课,已经算有 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