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之语文》旧稿(二)

(2011-10-13 23:00:07)
标签:

杂谈

这是2004年的归纳。现在还是有点儿小小的进步了。仅仅是“小小”的而已。我几乎不会理论思维。也就是近段时间,我才逐步摆脱了举笔就是抒情的尴尬。回看曾经的自己,觉得幼稚得亲切啊!
对于“青春之语文”的论述,当初只有三个层次,现在有五个层次了。七、八年的时间也就走了两步而已。真的很艰难啊!专业成长之难,我是深有体会的。





前言:

诗意地创新孕育青春之语文

                                                 王君

我初上讲台时是1992年。那时中国语文教学的大反思还刚刚拉开序幕,中学课堂还比较沉寂。师专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的我,并没有任何教学理念的支撑,只是凭着一种直觉,不甘心于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不满足于亦步亦趋面对应试。我沉迷于课堂上不期而遇的一种美:那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倾情交流而形成的神思飞扬鲜花烂漫。我不相信这种美于我仅仅是邂逅。于是探寻这种美成了我最初的并不明晰的努力方向。

那是一段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时光:我兴致盎然地不断打破语文课常规的授课状态,而总以新颖的构思,勇敢的尝试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而欲罢不能。

例如,在上蒲松龄的《狼》的时候,我以两幅错误的“屠夫杀狼图”,让学生辨图改错,使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在上《驿路梨花》的时候,我以问号中的小茅屋提挈起了整堂课的速读比赛,课堂讨论便意趣横生精彩迭出;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我们竞选济南的形象代表;学习《中国石拱桥》则举行了桥梁设计师的竞标夺标……

在十年以前,在山城重庆,这些上法确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了成功。

虽然现在我已经超越了这样的追求,但我仍将永远怀念当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至今认为,经历了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是值得自豪的:因为惟有不安于平凡极富理想的心灵才催生得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也许这些创意还显得幼稚和张扬,但是那种忘我地追求教学艺术的精神却会让每一个青年教师尽情地享受到语文教学的浪漫之美。

而且,这种美,不仅初步形成了我的职业信念,而且成为了一种力量,它促使我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寻找和创造更加激动人心的美。

而使这种美得以明晰使我的追求得以进一步深化的是在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新学习”课题试验之后。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学习”是一面高高飘摇的旗帜。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课程改革突破传统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创新学习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对其理论的学习中,我渐渐意识到我以前“争取把每一堂课上出新意”的追求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学习的动机,但这毕竟只是对创新学习的一个很小的切入。如果没有认识到创新学习的深层意义,就不能打开思路,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创新真正接轨,从而全方位提升创新的品味,实现创新的终极目标。

参与创新学习的课题试验,在两个方面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课题的研究让我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不断推向深入

   作为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育和创新学习的理论,我对语文创新学习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我认为创新的课堂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课堂。这种语文课打破了传统的授课状态,不走寻常路,而是总以新颖的构思,大胆的尝试带给学生惊喜,让语文学习在一种愉悦活泼的状态中进行,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从而欲罢不能。

这种创新,来源于教师对语文和对生活的热爱,它是教师对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的巧妙应用,她实质上是生命激情的一种表达,她来自于一种信念:我要把我的语文课上得与众不同,上得充满瑰丽的想象与青春的激情。

这一层次的创新语文课的优点是热情活泼,丰富多彩,课堂时尚极富动感,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这种课的弱点也是明显的:一是教学有过于活动化的倾向,极易造成对语言文字的架空。二是创新的形式也很有限,不外乎是画、演、辩、情景教学等等。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成熟这些形式的魅力也将渐减,因为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不能仅仅寄托在感性的形式上。

青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出如此追问:如何让学生既能享受到显性的语文之美,又能享受到隐性的语文之美呢?这时候,淡化形式,回归语言本质会成为青年教师必然的自觉的追求。

第二个层次: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这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遵循从语言开始,最后再回到语言文字的原则。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兴趣激发都应该以语言为基础。语文课要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常识课。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声有色,不管学生的发言多么踊跃积极,不管讨论如何紧张激烈,如果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方面收获不大,这样的语文课的繁荣就仅仅只是“虚假繁荣”罢了。

对语文而言,较高层次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上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

那么如何“创新”呢?我认为:老师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要能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总之,老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

   这种课堂创新,首先来自于教师自己对语言的充满创新的感悟。这个过程是教师自我修炼基本功的过程。文本就像是大海,老师真的就像海滩上捡拾贝壳的孩子,要想捡到珍珠,必须要有阅尽沧海的勇气。但是这又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只要我们善于钻研,善于积累,你就会发觉自己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独到。

 第三个层次:在真诚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第二层次创新的优点是语文课回归了本源,有了浓厚的语文味儿,语文学习有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缺点是教师之悟在前,学生之悟在后,教师带路,学生走路。课堂的起点是教师预设的,整个课堂教学实质上还是由教师生成的。表面上是,其内核还是

这种现象促使我重新思考了“循循善诱”这个词语。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创新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

这更高的境界就是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这一类创新语文课的共同点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以此生成问题生成课堂,教师再由此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较高目标。

    在这样的创新教学中,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

在这样的创新课堂上,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进行着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善于对教材进行反思,是否真正地具有平等意识,是否在不断地反省中彻底告别思想霸权主义,把切实地研究帮助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将决定创新学习的质量。

当然,这三个创新的层次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的。总之:教学形式的灵活,语言品味的灵动,学情应变的灵敏三方面的合力,就共同形成了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魅力。

二、课题的研究让我对语文创新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不断地思考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创新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上好几堂课,搞出几次标新立异的课外活动,更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一些创新的点缀,我们只有站在“创新学习”创造“创新之人”的角度上进行认识,才会真正深入创新的内核,把握创新的内涵。

创新学习不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它与和谐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个性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在实质上是密切相关的。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创造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个性的深度尊重,全力开发师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师生的创新人格,促进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让教学进入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至高境界。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的目光便得以穿破单篇教学新颖化的狭隘范畴,我开始尝试着以俯瞰的姿态思考整个语文教学,思考语文教学中人的发展的问题。

 我高度关注着在课题改革试验中教师、学生的精神变化:

(一).语文的创新,致力于语文教师青春活力的保持。

语文天生浪漫!语文的创新是诗意的创新。经历了创新学习的语文教师更能够内化语文的精髓?走进创新的语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比任何学科都更为激动人心的生命画卷:我们看到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造就的那么多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的强健灵魂,造就的那么多从容优游、专注好奇、情趣丰富的生活艺术家,造就的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公民,造就的不忧不惧、乐观大度的自足的君子,造就的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进而改造环境的现代人。这,才是有着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的形象。

日日洗礼于语文的语文教师,更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人性丰满,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同时都保持人性的纯真和完满。

创新于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道进入高尚生活保持青春活力的“不二法门”。

 

(二).语文的创新,致力于学生青春热情的激发。

青春生命的内部本就涌动着一股不可扼止的强烈的自我感,一股主宰自己的思想、意志、情感并趋向完全实现自我的生命冲动。创新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这生命之潮不息地涌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弦律。

语文的创新学习赠以学生的第一份礼物是:她比任何学科都能更加迅速更加真诚地回到教育学的原点:尊重人、关怀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人性在创新的课堂上得到保护和释放。

创新的语文教师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独特新颖的教学视角创造出的创新课堂也必定创造出青春之学生。在这个绽放着民主、开放、激情的创新花园里,学生的心灵将得到抚慰,学生的心智将被解放,学生的个性将被发扬,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焕发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活力,经历了创新语文学习的学生一定更有能力凭借语文的浮力而畅游青春的无边海洋。

 

语文的创新学习,创造出了青春的课堂,这青春的课堂又孕育出了青春的教师和青春的学生。

我称这在创新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为青春之语文。

青春之美,美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在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美在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美在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青春语文的课堂,应该襟怀坦荡灵感迸发,应该自然天成激情洋溢。青春的语文课堂,教师将在其间获得专业发展的满足和事业成功的自豪,学生将在其中赢得思想开放的辉煌和青春成长的欢畅。

青春之语文,是坚定地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涯规划为生命状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对语文化生活的情趣关注,使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得到同步开拓升华。这种对生命青春本质化的体验与生成将不断铸造与时俱进的灵魂,让语文教育焕发青春活力,并无限延伸学生与教师的青春期。

这种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在创新学习的实践中生成的,以建构师生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提升师生生命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观。她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青春之语文,是崇尚“张扬”,力践“聪动”,是舞真善美之彩练,是蹈春之声的圆舞!

——青春之语文,是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唯愿:在创新学习的大潮中,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