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成为杰出的投资者

(2013-01-25 11:33:47)
标签:

转载

分类: 投资感悟

如何成为杰出的投资者 

胡海

 

你想成为怎样的“杰出投资者”?一种不妨称为“业余型”:并不是把投资作为职业,而只是想通过投资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赚钱;另一种可称之为“职业型”:把投资作为职业,年复一年地取得超额收益。

  • 如果只是想赚钱,你需要耐心+机遇+眼光+资本。以我的观察,许多通过投资改变生活的人,并不是职业的投资者。只是由于一生中一次或两次的投资机会,使得他们的资产增长10/20倍,从而就此改变命运。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睁大眼睛,运用你自己领域里的信息/知识优势,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能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现一次或两次这种机会。而一旦有这种机会时,你需要有资本和勇气,大量投入。而这种机会未必只限于股票。
  • 如果你是想成为职业的杰出投资者,我认为是很难的。首先是要有天赋。这种天赋包括:(1)心态,(2)洞察力。如果具备了这种天赋,需要做的努力大致如巴菲特所说:(1)大量阅读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各种关于投资的书籍,吸收各种思想,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来判断哪些思想有用,哪些没用;(2)尽早地开始投资实践,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思想,积累经验。
  • 我所说的“业余型”与“专业型”并不特指是不是专业基金管理人,而是指对待投资的态度。
  • 我所说的“业余型”,也许更准确地说可以称为“机会主义者”,或者说“理财者”:他们并不是把投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刻意去发现各种投资机会,但同时会时候关心可能出现的各种投资机会,并在机会适当时出手投资。
  • 而我所说的“专业型”投资者,则可以相应地称为“刻意追求者”:他们把自己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在投资研究上,努力地去发现各种投资机会,希望自己能持续地取得超额收益。即使他们管理的仅仅只是自己的钱,在我的定义里也属于“专业型”。
  • 我并没有让大家不要去学习投资知识,不要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也不是说你就一定不能成为杰出的投资者。我只是想说,从定义上来讲,“杰出”必然是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必然成不了杰出——如果人人都能“杰出”那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杰出”?
  • 但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赚钱的话,并不需要成为杰出的投资者。要想成为“杰出”的跨栏选手,很难很难。但要成为跨栏冠军,却并不是很难——比如参加街道比赛,尤其当其他参赛选手都是瘸腿时。
  • 股票市场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市场,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有两位以上的“杰出投资者”,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观点。要在这个市场上成为“杰出”,除了学习/努力外,我认为天赋/运气是必然的。你去看那些基金经理人,许多都是绝顶聪明、经验丰富、刻苦钻研、勤奋努力,但为什么结果会有很大不同?
  • 但即使是股票市场这样有效的市场,在一些情况下——通常是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这种情况——会出现明显的偏差。你不需要杰出,只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投资常识,就能看出这一点。
  • 但为什么在存在这么多杰出投资者的市场里会出现这种偏差呢?就是因为大家都想“杰出”,希望每时每刻都能战胜大盘。而如果你不是想着每时每刻都能战胜大盘,而只是想有一个中长期的合理的预期收益的话,那即使你不“杰出”,同样能取得不俗的收益——甚至可能比一些“杰出”投资者更好。
  • 而在股市之外,出现这种偏差的机会可能更多,因为和你同场竞技的人可能很缺乏投资知识/能力——类似于让你与瘸腿比赛跨栏。比如,私人的股权/房产/其他资产的转让。
  • 我提到如果目标仅是通过投资赚钱的话,需要耐心+运气+眼光+资本。
  • 耐心:多考虑巴菲特说的“打空卡”的例子,想像自己一生只有12次的出手投资机会,只有在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确实是有优势——是和瘸腿在比赛时,才出手。
  • 运气: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需求运气的帮忙。但一般来说,这种机会,或大或小,过一段时间里总会出现——至少股市里通常是这样。而如果你的接触面广(比如不是只关注股市,而是有自己的事业),碰到运气的机会也更多。
  • 眼光:核心是“常识”——从常识来讲,是不是能赚钱。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可多阅读经典的投资著作——巴菲特,比得林奇,费雪,VALUE,投资者文摘,和好的传记(人物/企业)。投资经典读到一定程度,作用可能就会减弱,而传记则永远不会嫌多,越多越好。(但传记要写得好,不好的传记可能只会误导。)
  • 资本:没有资本,任何投资都免谈。
  • 我父母家里以前的一个钟点工。是一个上海人,离婚,下岗,带着一个念中学的女儿。很多上海人不愿做保姆,但为了赚钱,她愿意做,且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积累资本)。当时上海很多人都在炒股票,但她很谨慎,没有随便去做(耐心),而是一直到96年进时才跟着一个她在证券公司里观察到、觉得做的不错的老股民做,一直到差不多2000年时退出股市(眼光)。后来正值她原来的房子动迁,拿到一笔钱(但当时标准较低,不多),她就又开始买房子(运气)。到现在,她已经有了两套房子,另外还有几十万在炒股票。她文化程度不高,没看过什么投资的书,但我认为她是一名杰出的理财者。她的思路看上去很简单:如何多挣钱?有什么赚钱的机会?风险大不大?(她是9394年时在我父母家做的,但至今还和我父母保持联系,也显示她确实有其人际关系上的过人之处。)

-------------------------------------------------------------------------------------------

 

投资股票如何战胜精神病人 

  张志雄

 

通常,我们都说如何战胜大盘、市场或者专家,却没有听到过如何战胜精神病人的吧。前不久的英国《泰晤士报》却以“聘请精神病患者,作为股票炒家”为题,报道了美国斯坦福商学研究院、卡内基美隆大学和艾奥瓦大学的联手研究成果,即一般人会受情绪影响,作出投资决定时太注重安全,难以获得厚利。相反,脑部情绪区域曾经受损的人,却愿意为高回报而赌一把,成为最佳的股票投资者。

 

研究人员挑选了41人参与试验,其中15脑部曾受损。在20个回合的游戏中,所有人都有机会将20美元的本钱押在20次“掷公字”游戏之上。每次胜出可获2.5美元,而注码只是1美元。从逻辑的角度来说,理应每次都押注,但正常人经常裹足不前,害怕下注,结果他们所得的平均回报只有2.7美元,低于另一组脑部受损的人的5.7美元。

 

于是,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员指出,成功的股票投资者被称作“功能正常的精神病患者”也不为过,这些人有极佳的情绪控制力,或对情绪的感受性不如其他人强烈。

 

当然,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是对冒险有利,脑部受损的人表现才最佳。若转换成对冒险者不利的情况,一般人的表现又会较好。

 

如果几百年前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知晓此事,一定会写进《格列佛游记》,嘲笑研究这种课题的人脑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事实上,这批研究者涉足的是行为金融学领域,比如“证券溢酬难题”(equity premium puzzle),内容是大部分投资者倾向投资债券多过股票的现象,纵然前者回报较低。

 

我们联想到的一个行为金融学现象是,人们总是希望从胜利走向胜利,却对从失败走向胜利信心不足。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屡战屡胜乘胜追击,而不是屡战屡败化险为夷。今天中国投资市场的现实是,由于近几年股市与房市一极冷一极热,买房子的人无不赚钱,买股票的人基本套牢。于是,即便像现在上海楼市已明显出现跌势的情况下,许多人仍在跃跃欲试,至少继续持有多套房产。而中国A股市场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大跌,有些股票早已显现出投资价值,很多人却视之畏途或一小跌就溜之大吉。

 

我有一个朋友,他妻子平日是个很节俭的人,胆子也极小。这几年通过投资房产赚了不少钱,胆子变得越来越大。就在半年前,她有意买一套200多万元的房子,而手里还有两套总共价值400万元的房子。我一般从不主动给别人提出投资建议,这次见上海楼市处于高危期,忍不住劝她此时不但不能买房子反而应该把手中的房子抛出。她却很不以为然。我大惊,问她:“你用贷款买这么多市值的房子,一点都不怕套牢?”她却自信满满地说:“我这个人别的胆子没这么大,炒房子却有这自信。”

 

我和她相识至少20年了,对她的性格很了解,但她现在有如此表现,委实让我莫名惊诧。

 

一个月前,夫妻俩又到我家来,那套200多万元的房子当然套牢了,他们也有点懊悔。我又建议他们除了留一套房子自住外,赶紧把其他房子卖掉,保住利润,毕竟当年他们买那些房子的价位很低。他们虽然口头答应,可我从神态看,心中仍然是无动于衷。也许他们觉得赚了不少钱,亏得起。

 

我有种预感,两年后,当房价跌去大半后,他们才会有卖房的冲动。人很难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管你是赚了还是亏了多少钱,那都是昨天的事。而今天,我们将重新开始。

 

有些人会把投机狂潮中的盲目乐观与从众心理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不单是同义反复,我们自己也很难独善其身。说一个有名的例子吧,在许多描述金融投机热潮的书中都会描述一种叫旅鼠的动物,在闹饥荒的时候,它们会排成列队,以集体自杀的方式从危岩上跳下海。这个故事至少从1740年就散播开来,后来又在迪斯尼的纪录片“白色荒原”中呈现。印象中,巴菲特也在他著名的年报评论中提及过此事,来表达一种盲目跟风的本能。令我目瞪口呆的是,最近我读到一本书,揭露了早在1983年,加拿大的一位电视记者已发现迪斯尼做了假,旅鼠被人为地推进了深渊。在自然世界中,旅鼠不会盲从自杀。

 

问题来了,这些有清醒头脑并调侃人类的盲目冲动本能的大师也不幸盲从了。

 

回到我们的题目,如何战胜精神病患者?注意到我们在引述《泰晤士报》时,曾提及精神病人只有在确实有利于冒险时,他们才会表现最佳的初始条件吗?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控制情绪,像精神病人那般大胆下注;而在另一方面,精神病人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时候才是冒险的最佳时机。

 

我多次引用过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的话,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应确立安全边际。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安全时,就要大胆下注,不安全时,要坚决回避。

 

一定会有人问,什么是安全边际?

 

我想,这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安全边际是个经验和常识问题,它一定离最后的过度投机有相当的距离。比如,我在2004年年中就认为上海楼市脱离了投资的安全边际。不少人一定会笑我,在之后的一段时期,正是房价炒的最猛烈的时候啊!对,我何尝不知道投机市场的各个阶段呢?最后一个所谓过度投机的阶段确实是利润最丰厚的时期。可是它不安全!我们不喜欢火中取栗,这就像一个爱闯红灯的司机,他可以安然无恙20年,但他却可能在20年零1天时车毁人亡。同样,我认为现在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某些股票很安全,尽管它们可能还会下跌。

 

第二,安全意味着是你可以把握和熟悉的。最近,有位读者与我交流,问我炒作ST股票是不是价值投资。我说,这么多ST股票,至少有一只是可以价值投资的。有人不是形容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是捡起地上的香烟屁股,吸最后一口吗?但我们之所以不愿碰ST股是因为重组内幕重重,对此,我一定是个局外人,对我来说,它们不安全!我们只投资自己熟悉的相对可把握的股票,也许只有两、三只,但已足够了。

 

以上两点是精神病人难以做到的。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克服投资心理上的恐惧以及规避风险的实用操作。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股票进入了价值区域或者安全边际,就应大举买入,我一般就是这么做的。但在目前的市场上,波动性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分批买入法。一个朋友拥有从上海房地产赚来的150万元钱,他觉得A股市场可以投资了,便向我咨询如何做。我建议他先投50万元买A股,若有赚头了,再追加100万元进去。他觉得有理,但又问我50万元如何买入股票,我又建议他股票最多买23只,为了让自己的心理有承受力,可以采取定期定额法,每个月买10万元,分5次买进,这样可以分散风险。

 

最后,我仍要强调的是,这些意见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在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报》后,就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向别人提出建议,赚钱了,人们一般不会感谢你,若亏钱了,一定会把账算在你头上。其实,这是很符合人性的。所以我很少向别人提建议,不管是私下还是在媒体上,如果要提建议,也是很含糊的。我自从做了这本《Value》后,忍不住想为杂志的实用性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自己增加了“风险”,希望大家见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