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究竟”为何进京都?
(2011-03-25 15:28:44)
标签:
林黛玉京都《红楼梦》贾雨村石头记 |
分类: 《石头记上红楼梦》 |
《红楼梦》一书泛泛“看”过,无甚新奇之处,但细细“考量”,却处处“讲究”。
林黛玉为何进京都的呀?“当然”是很正常的人之常情啊!外祖母思恋和心痛外孙女呗!书中通过林如海的嘴,说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林黛玉入京都的原因“合情合理”,而且正好和贾雨村“同路”。作者在书中,也替林黛玉“想”得十分周全,写到:“那女学生黛玉,身体大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林如海林黛玉父女俩的“对话”,说到了读者的“心坎儿”上去了,“一般人”岂有怀疑和“非分”之想?
《石头记》甲戌抄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石头记》己卯抄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石头记》庚辰抄本则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都京”。今通行本《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有的也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书中,王熙凤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各本皆无回答,唯己卯、梦稿两抄本于此处多出“黛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十一字,但被某些“现代人”校勘《红楼梦》时,“认为”是“畸笏”的妄加,是“多余”的字而不作“录”。殊不知,这个“十三岁”正是“点睛之笔”,隐晦地道出了林黛玉进京都的真实原因——赴选秀女。了解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则多少“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十三岁”了。
“搜”根“究”底地弄清楚林黛玉进京都的真正原因,不是“索隐”,而是为了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小说的构思。这样做,不仅对于如今我们无法得见的小说“散佚”部分,能够进行“合理”的推断,而且对于“后人”的续补部分是否是作者的原意等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如弄清楚了林黛玉“待选”的身份,则林薛俩人的婚配,就“只能”是贾元春“元妃”才能够决定的了,贾母是“无权”决定贾宝玉“究竟”该娶哪一位。因而,有清人札记中云:曾见“往昔”抄本,言薛宝钗嫁贾宝玉实出于“元妃”之“口”。这种记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清宫制度“作保证”的。鉴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余此处不详论述了,待今后再作“弥补”。此文权且“抛砖引玉”,以引诸位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红楼梦》读得越“细”,其“韵”味越“弥散”。余作“不知史读不懂《红楼梦》”一文,也是有感而发,非一开始“看”《红楼梦》就会有此种感慨。鲁迅先生曾云《红楼梦》“正因写实,反成新鲜”。话中的“实”,究竟是指史实,还是事实,抑或家世实?并未明说。鲁迅先生究竟“看”到过什么样版本的《红楼梦》,也就成为了又一谜。鲁迅先生著《中国小说史略》,书中根本就没有承认胡适先生所说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观点,其根由“或许”就是受到其“三味书屋”的“影响”,看到过胡适先生未曾见到过的版本,而鲁迅先生研究清史绝对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不会“不谙”林黛玉进京都“背后”真正的“原因”。由此可见,《红楼梦》研究的“水”之深,非吾辈平庸之才可“涉猎”矣!
泛泛而谈,无非“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余研究《红楼梦》,时常不得不“停顿”一段时日,一则为了不断收集和充实资料,二则书中浓浓的沉重感,“压”得余有点“喘”不过气来。知道得越多,该不会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吧?
作者于书中自作批语道:此书应反过来看,否则不许你看。书中也云: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现代人是顶顶聪明的了,“干脆”正反面都不“照”了,万事大吉了。也难怪作者批着批着,“怅怅!”不已。余亦“怅怅!”矣。
当今世道,一切向钱看。“看”什么,“做”什么,心里都念叨着一个“钱”字,不能“换”钱的事情不做,也没有兴趣。作此文,仅为“孤芳自赏”罢了。“叹叹!”,“怅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