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女,还是男?
(2011-03-25 15:27:21)
标签:
林黛玉宋体《红楼梦》真善美膏肓 |
分类: 《石头记上红楼梦》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中的林黛玉确实是女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书本外“林黛玉”的性别就不容易分辨了。
假如我们“认为”林黛玉“就是”绛珠仙子下凡,“脱胎转世”而来的话,那就应该查查绛珠仙子的DNA,“看看”绛珠仙子的性别到底是什么属性,没准真的是“两性”人哟?看作者书中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从这一段文字中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绛珠仙子的“草胎木质”本性。如今的国人酒宴上,时常以今日一桌来了几颗“草”,又有几朵“花”来暗喻男女宾客,是否也有此渊源?
在作者的笔下,要“男”就是“男”,要“女”就是“女”。读者“入”得“书”中,见“男”就是“男”,见“女”就是“女”,思维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忘却人间烟火。诚所谓妙笔生“花”之非凡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常人看书,遇到对了“胃口”合了“脾气”的小说,时常“身不由己”地将自己置身于“书”中,也有了爱恨情仇,也有了自己的“立场观”,不知不觉地的“好恶”就从心底“冒”了出来。比如“爱林”派与“喜薛”宗,史上有载:几动“老拳”相向,好友从此陌人。是否也是“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呀?
学问自在书本之外。看书入“迷”,瞅瞅热热闹闹,喜些荣华富贵,感觉打打杀杀“过瘾”,花前月下“缠绵”,卿卿我我“酥骨”,“识得”这些“东西”,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世上只有圣贤书存世,那也是一件后果非常“可怕”的事情。假如时时喝人参汤,顿顿吃“山珍海味”,也是会把人“补”死的。
或有疑问,觉得“这年头不搞点颠覆,都觉得对不住自己”?则此疑问“林黛玉是男还是女?”,那就是多少有一些“先锋派”,或者“超结构主义”的味道了。
关于“薛林合一论”,其实与这个“林黛玉是男还是女?”的疑问,“出发点”应该是基本一样的。或许,作者刚开始“只”写了一个林黛玉,或者一个薛宝钗,但写着写着,觉得“一个”不够,情节上的“冲突”与“矛盾”还“乏善可陈”,那么再“造”出另外“一个”来,成为“三角”,乃至于“多角”关系,“文章”岂不更加精彩和引人入胜吗?
有人曾言这首“无题”诗实在是平庸得很,沦为“打油”诗一类;表达的意思也是平淡无奇。殊不知正是因为“平淡”,才能见“真功夫”。“恨”之深,“爱”之切,也正是“缘于”这平淡无奇之中“蕴涵”。
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时常开些“小差”,思维“跑跑偏”,想入非非一点,“味道”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死啃”着书不放,“眼盯”着艳情目不转睛,权且不说“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而且“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中,“乏意”便会一波一波地“涌起”,“愤而”掷书于地,自是寻那“声光电”去了。
“经典”自是有其“经典”的道理。“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这句话,虽然“太”有些夸张,但并非没有缘由“典故”。滚滚红尘中,自是需要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也更渴望“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