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金投资郑晓军:市场下跌提升优质股投资价值

(2011-06-24 08:05:00)
标签:

股票

分类: 他山之石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股票市场一片凄风冷雨。自2011418日以来,在短短40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最多下跌将近400点,下跌幅度超过10%。而整体估值较高的深成指、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下挫更是凶猛,下跌幅度均超过15%。其中创业板指数自去年年底以来,更是下跌30%以上,创自该指数设立以来的历史新低。市场之所以如此惨淡,除宏观经济因素外,还和中国证券市场自身的体制和结构有关。

一、货币政策日趋收紧。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管理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成功遏制经济下滑趋势的同时,也为后来的通胀埋下隐患。加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使得国内物价水平面临空前的上涨压力。自201010月以来,CPI指数连续突破4%的警戒线,20113月、4月更是突破5%。为应对通胀压力,自20101月以来,先后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该数据创下自1985年以来的新高。同时在短短6个月内连续4次上调基准利率。货币政策收紧导致资金供给紧张,市场预期转向悲观。这也恰恰应了“通胀无牛市”那句老话。

二、市场资金需求巨大。

在资金供给吃紧的同时,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步伐并不见减缓。据wind统计的数据,2010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万亿元,2011年前5个月融资总额将近3800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如此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必然加剧市场资金供给紧张的局面。

三、股票市场结构失衡。

股票市场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值结构的失衡,截至2011613日,金融股占两市总市值比例的27.56%,假如算上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占总市值的比例超过35%,二是估值结构的失衡,根据20111季度的业绩数据,截至2011613日,金融股加石化双雄的净利润总额是3177亿元,占全部股票净利润总额的62.8%,而市值总额占全部股票总市值的比例仅为36.3%。相反,中小板2011年一季度净利润总额为221亿元,占全部股票净利润总额的4.38%,而市值比例则高达10.6%,同期创业板净利润总额为34.62亿元,占全部股票净利润总额的0.68%,而市值比例却高达2.45%

在资金供给紧张、资金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反映到二级市场上,便是权重股表现的平淡无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估值更是加剧了投资者的忧虑,使得市场的赚钱效应大打折扣,并最终促成近期的市场调整。

展望下半年的市场走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市场整体估值来看,截至2011610日,全部A市盈率为16.78倍,上证指数市盈率为14.31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3.26倍,单纯从数据上看,都已经处在历史最低区域,二是从资金和政策周期来看,在通胀压力有效缓解前,可以预见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松动。对于“资金推动型”特征显著的中国股市来说,市场中短期走势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度非常紧密,在这种情况下,下半年的市场走势基本上取决于货币政策走向和股市资金供求关系。在201011月,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还将维持区间震荡的走势”,目前仍然维持这种判断。

就投资策略而言,作为坚定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向来主张“精选个股”,自下而上选择投资标的,将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优质的上市公司上,通过深度挖掘上市公司的价值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就目前来看,这种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归纳起来,长金投资的策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选择杰出的上市公司,二是以合理的价格介入并长期持有。从行业选择上看,我们偏爱消费类、金融服务、高端装备等,从选股策略上看,我们倾向于集中投资,将大部分资金放在少数的优质股票上,从持股周期上看,由于我们认为长期内股价的上涨是由上市公司的业绩驱动,因此我们愿意伴随着上市公司的成长而成长。当然,长期持股并不代表盲目死守,在三种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果断卖出股票,一是股价的上涨已经超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二是发现比现有股票更好的投资标的,三是所持股票的公司基本面出现恶化。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假如好股票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进,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毕竟这种机会非常少见。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好公司必将被市场所认可。按照这种逻辑,市场下跌一定会创造出良好的入市机会,价值投资者要做的便是,找到那些被低估的股票,果断买进,长期持有。

 

——本文发表在《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6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投资随想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