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坞村,湮灭在山坳里的乡愁

(2014-03-12 06:08:58)
标签:

何处

年轻人

标志性

灯火阑珊

分类: 白马镇

http://s6/mw690/002e1ktagy6HbUZIx8N55&690

   

    浦江无高山,落在鸡冠岩。

    鸡冠岩在白马镇东北方向,是浦江标志性高山,据说站在山顶可观县城全景,在夜晚可见杭州城灯火阑珊。鸡冠岩又是一座灵山,据传很久以前萧山民间粮食常不翼而飞,群众专门守候捉拿无果,一次民户之米再神秘失踪,人们立即组织四处搜寻,发现了一山道上有遗下的米粒,便按图索骥,翻山越岭找到了浦江境内的鸡冠岩。看到了鸡冠耸立的山岩公鸡,大家惊为神仙下凡,即跪地伏拜,后建造寺庙,遂风调雨顺。

    在鸡冠岩下的一条山岭的一个山坳里,在后佛公路穿嵩溪村北部约四公里路的一个拐弯处,瓦坞村就静静地斜靠在山间。村口一户人家边一座挂满青蔓的石桥,村中北山坡上一棵枝叶铮虬的古樟,让小村才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的古印记。

    瓦坞村都为马姓,大约距今500年前明嘉靖初年,从永康清渭街分迁过来。马氏祖先迁于山水青秀的浦邑罗源,后其三兄弟又分迁住于白马瓦坞和中余乡的冷坞及坪上等三地。虽散居三地,但大家同族同根,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相继兴旺发展了起来。瓦坞虽居地小,到现在也有60余户188人口。力耕后是勤读,在浦马氏开始办学重教,常有进仕者,曾出大学士,给太子授业。到现代,瓦坞村民逢年过节,还张挂有“大学士”字号的灯笼。

    繁盛时,有机会走出大山,但瓦坞村先人守着这片养育自己庇佑自己的青山绿水,守着这方民风淳朴相互依存的人间温情,安于过纯粹的日子。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欺人也不受欺。夏日炙烈,山间荫凉,又想到了山外的炎热,遂确定每年农历六月六村中演戏,邀请远嫁异乡的女儿全家、山外的亲朋好友进山避暑,吃柴籽豆腐,品腊肉山味,看越剧老戏,话家长里短,声乐回荡,其乐融融。

    只是这一切早已定格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忘却在年轻人的背井离乡中。时至今日,瓦坞村的纯粹日子,并没有因通往山外道路的慢慢拓宽而延续下来。邻村嵩溪的石灰厂开始发展了,村民每天砍四担柴卖与厂里,但日子一比,发现却是越发的清贫起来。后来教育布局调整,村校也被撤掉了。为生活,为子女,村民不得已一茬一茬往山外走。起初每到春节,人们还赶回来,打扫打扫,修葺修葺,拜祭拜祭,但日渐式微,终至今日,只留下五户人家的五位老人了。荒草在村中疯长,房屋开始坍塌,宵小们窃去了门窗桌椅,东边山上的小溪流也在大雨时出现了泥石流,到处破败,满目苍夷。

    老人们还是顽固地坚守着。85岁的马芾堂老人说,走出山外让人心慌,住在此地让人心安,这里还留有他们成长的印记,这里还有他们要拜祭的祖坟。他最大的担心,就是一旦他们老去,瓦坞村就再也不复存在,所有瓦坞特有的百年村落历史也将雨打风吹去。老人说,与瓦坞同一个行政村的嵩溪,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工程,能不能将建设延伸到瓦坞村来,对村落进行修建改造,可让游子终能落叶归根、仍能守望家园。我想,在有限资源统筹配置和城镇化趋势加快的今天,老人的心愿似乎难以实现。那么,就让瓦坞村加入中国消失村落的大军中吧!

    只是那些离家的人,大多数是在打工,更多的仍在漂泊。到那一天,那么他们,乡关在何方,乡愁寄何处?

http://s3/mw690/002e1ktagy6HbV106DUf2&690

http://s5/mw690/002e1ktagy6HbV1dMnW54&690

瓦坞村在鸡冠岩下的一条山岭的一个山坳里,在后佛公路穿嵩溪村北部约三四里路的一个拐弯处

 

http://s10/mw690/002e1ktagy6HbUZpzIZb9&690
http://s10/mw690/002e1ktagy6HbUZkmZHb9&690村中北山坡上一棵枝叶铮虬的古樟,让小村才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的古印记

 

http://s15/mw690/002e1ktagy6HbVaYtVs3e&690


http://s8/mw690/002e1ktagy6HbVaTNb177&690

http://s6/mw690/002e1ktagy6HbVb7hZjb5&690

 一黄狗,几老人,是村落最后的风景

 
http://s5/mw690/002e1ktagy6HbUZEbK424&690

 瓦坞虽居地小,最盛时也有60余户188人口,常有进仕者,曾出大学士,给太子授业

 

http://s6/mw690/002e1ktagy6HbV6KkoB55&690

http://s12/mw690/002e1ktagy6HbV5UrWP5b&690

 

http://s7/mw690/002e1ktagy6HbVbFZ1Yf6&690


http://s1/mw690/002e1ktagy6HbV6aZ2gb0&690
http://s3/mw690/002e1ktagy6HbV6fZgS12&690
http://s10/mw690/002e1ktagy6HbV6kLYl39&690现在已经是一片破败,村尾景象

 

http://s16/mw690/002e1ktagy6HbV06Qhxff&690

http://s7/mw690/002e1ktagy6HbV013vgb6&690


http://s12/mw690/002e1ktagy6HbUZRCEXeb&690
http://s9/mw690/002e1ktagy6HbUZVWd258&690村口景象

http://s14/mw690/002e1ktagy6HbUZN9c99d&690
http://s11/mw690/002e1ktagy6HbV6Vgvg8a&690

http://s11/mw690/002e1ktagy6HbV6PLbc5a&690

http://s13/mw690/002e1ktagy6HbV7deygac&690
http://s14/mw690/002e1ktagy6HbVawcgted&690
http://s7/mw690/002e1ktagy6HbVaPeLQf6&690
http://s7/mw690/002e1ktagy6HbVbllpc96&690
http://s13/mw690/002e1ktagy6HbVbKrtGfc&690

村内一片荒芜

http://s11/mw690/002e1ktagy6HbVaKt6i4a&690
http://s15/mw690/002e1ktagy6HbV6zMC25e&690也曾有和睦相处,也曾有小井风情

http://s6/mw690/002e1ktagy6HbV6ZE0t55&690曾经每年农历六月六村中演戏,邀请远嫁异乡的女儿全家、山外的亲朋好友进山避暑,吃柴籽豆腐,品腊肉山味,看越剧老戏,话家长里短,声乐回荡,其乐融融


 

http://s3/mw690/002e1ktagy6HbVbckPE42&690

http://s4/mw690/002e1ktagy6HbVbzHPRf3&690

只是今天,甚至连村后东山上的小溪也爆发起泥石流

 

http://s16/mw690/002e1ktagy6HbV0bCtF8f&690
http://s15/mw690/002e1ktagy6HbV0g9A27e&690村口小山庙旁,另两户老人家

 

http://s14/mw690/002e1ktagy6HbVbgXGl7d&690

http://s15/mw690/002e1ktagy6HbV78NqK8e&690

现在,仅仅是现在,山水依旧,祖坟还在,历史还在

 
http://s7/mw690/002e1ktagy6HbUZwjoW66&690村落正在消失。只是那些离家的人,大多数是在打工,更多的仍在漂泊。到那一天,那么他们,乡关在何方,乡愁寄何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