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医院”角色游戏案例分析
(2014-08-27 19:28:56)
标签:
育儿 |
分类: 快乐游戏时光 |
一、案例名称:
《急救交响曲》
二、案例背景:
三、案例描述:
孩子们快乐的融入区角游戏中,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呼喊声“急救,急救,快让开!”同时,还伴随着救护车“嘀嘟嘀嘟”的响声。立刻,医院挂号处的病人让位了。
YOYO大声说:“有病人在这,快点急救!”挂号医生王梦芯站在一旁看着。华文杰医生一看,马上上前,拉起病人的手,说道:“快让病人躺下来!”YOYO又对华文杰补充了一句:“快点救救病人,他快要死了。快点给他补氧气!”华文杰一听,在材料区来回走了一圈,忽然,拿起一个大瓶和一个蓝色的水管,嘴里还一边说:“这用来做氧气桶!”于是,嘴巴对着水管呼了一口气,然后接到了病人的嘴巴上。这时,在一旁的张馨医生,拿起了一个小电脑,说道:“可以在电脑上看病人的心电图。”华文杰一会儿看看他的眼睛,一会儿按按他的胸口,说道:“这个病人好了!”张馨医生连忙说:“没好,没好,看这心电图。”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画着弯弯曲曲的线。华文杰看了半天,不说话。YOYO撑着腰,说道:“你们还没问我这病人怎么回事呢。我刚才开的士车,不小心撞到他了。你们一定要把他救过来!”张馨忙说:“病人心跳已经好很多,别急!”接着,又去拿棉花给病人止血了。YOYO看了,对着华文杰说道:“那,那这病人现在不危险了,就交给华医生了。我要去开的士了。”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观察分析:
此游戏活动中,由YOYO的120救护车声音响起,整个急救事件也就随着发生了。我们分析了有这一游戏情节的发生,是源于我们晨间谈话时,有说到120救护车在生活中如何救人以及还有一个孩子谈及自己爷爷的急救经历。当孩子玩游戏时,YOYO是个新奇想法不断的孩子,于是,就有了以上的一幕。孩子充分的将生活经验演绎融入到角色游戏中。随着这一突发状况的出现,挂号医生没有反应过来该如何怎么办。而华文杰却是个应对能力很强的孩子,知道让病人躺下来。游戏情景的发展,都是随着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发展而推动进行的。YOYO急了,提醒医生给病人输入氧气,有一种想自己做医生的冲动。华文杰听了,思维停滞了片刻,立刻来到材料区寻找材料了。这时,他立即想到了用半成品材料来代替他想要的物品,做成了氧气桶。而张馨医生源于她脑中的生活经验,有了心电图。这里,两个孩子就创造性的利用替代物来制作游戏材料,达到了游戏的预设目标。
于是,我们在进行游戏评价时,先让孩子们医院区角中的孩子们互相分享交流新想法。然后请个别孩子说一说游戏中的发现。最后,老师把发现的点例举出来跟孩子们说。幸而,刚才这一游戏瞬间,老师用手机拍下了视频及时的上传到了电脑上。让全体幼儿观看,更直观形象的游戏再现,让他们说说想法。同时,老师这一评价环节又再一次的对游戏进行了提升,提高大班孩子自我评价游戏的能力。后续的活动中,我们会网上寻找更多的图片和视频来观看心电图等内容,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对下一次的游戏有进一步的生成。
幼儿自主丰富游戏情节、创造性的利用替代物表示着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和老师的观察指导是分不开的。
在爱心医院的前期活动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的逼真的小药箱以及现实版的衣服、帽子等,发现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对这医院的兴趣越来越淡了。孩子们优先选择爱心医院的计划牌少了。医院区角少了以往的热闹。于是,我们反思这一阶段游戏问题出现的症结在哪里。在角色游戏初期逼真材料的确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样的材料反而会局限孩子的思维,所以应减少高结构材料,多增加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能结合角色和情节的发展自主寻找替代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创造性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玩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幼儿现处于大班下学期,思维更活跃,游戏水平有着不断的提升。幼儿会创造性的利用替代物,都离不开游戏的分享交流时光。我们一般会让孩子先分小组说说你们今天游戏中的新发现新想法。然后,请个别幼儿说说在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现。老师更多的接住孩子的问题,再把这一游戏问题反抛给其他孩子,让他们自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最后,老师捕捉到孩子使用替代物等游戏中的亮点,通过拍视频、照片等现代化多媒体方式在集体活动评价中进行分享。孩子先自主发现游戏视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然后,老师进行适当的言语引导及支持,对幼儿的表征行为进行鼓励,加强孩子们在游戏中使用替代物的意识,提高孩子的游戏经验。自然,孩子们在整个游戏分享交流时光,自我评价、他评、互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游戏中,真正的做到了孩子是游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