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课堂(视频)观察报告

(2012-12-28 08:48:46)
标签:

左海林

杂谈

分类: 分享之旅--2012年暑假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老师:曾先锋

观察人:左海林

观察维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研究问题: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观察点的说明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结论:

1)曾老师能在对教材及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能用凝练朴素的教学语言以及精练的提问形式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曾老师精心地设计了适合学情的问题情境,并适时的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到学有所获。通过对单位“1”的大量巩固练习设计,为后面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关系到知识技能的观察结果的分析,曾老师设置的多处问题情境几处都关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使学生一节课学习之后既学习了知识同时也获取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

1)曾老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层次性,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了入“境”的程度,达到了入解析题的“境”,又从最后设置的思考情境将学生引领到了数学的更高境地,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也到了本节课的尾声,在学生学习正酣时刻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2)曾老师充分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我们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关系到知识技能的观察结果的分析,这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属于知识性学习目标中的理解和应用层次,技能性学习目标中的模仿水平和独立性操作水平,教师能围绕学习目标通过创设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解决核心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稍显不足之处是曾老师若再能多一点让学生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效果会更好,因为“暴露”本身就是较强的思维情境,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也能更进一步的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统一。

三、几点感想

有效的课堂最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们说现在的课堂基本是由“创设情境”引入,然后进入“学习活动”。

1、对于“情境”的创设。谈到这一点我们马上会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数学来源于生活,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高年级则采用现实生活情境。应该注意的是“情境”应该突出的是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才能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如果说“问题情境”回应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通俗地说也就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翻看了一下我们这一套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多年级的第一单元都是计算题教学。在教学计算时,有些老师就很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更多时候则是通过对复习算式中某些数的改变,既揭示新知,又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效果也很好,而且节省时间,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益。

2、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我们在考虑好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更要考虑的是: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简单地讲就是40分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数学学习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诚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操作中也能注意到运用的火候,数学课堂不要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但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并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生成”——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是补充一种算法,或是提出一种疑惑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我们说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也就是前面谈到的教学目标),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堂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