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印刷-书画复制的“老千”
喷墨印刷原本属于高科技,用于复制书画有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价值很高的名人书画,其复制水平之高令许多书画发烧友难辨其“真伪”。这就给书画的鉴赏带来了诸多不便。毋庸置疑,很多喷墨的商品画质量非常之高,印制精美,时间和老化感特别强烈,尤其是色彩的过渡,喷墨印刷着实可以实现“柔性连接”。比之于网板印刷,喷墨印刷更加隐蔽,更加难于辨识。网板印刷的质量也很高,但正是因为“挂网”,所以,在小倍数放大镜下,很容易看见网格之内的印刷“网点”分布。因此,对今天的鉴赏家来说,网板印刷已经不是难题了。即便如此,我们在购入书画,尤其是网络购物,一般情形下,我们几乎很难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图片发现这一点,这就为网购书画带来了诸多风险。因此,强烈建议,网络交易书画的卖家,需要出示在微观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图样,一是过渡色的微观图,二是有墨和无墨的交界处的微观图片。

对,这就是喷墨印刷的微观特征,没有网板印刷的网格,也没有网板印刷的“网点",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绘画元素的线条也好,着色也好,他们一定是通过若干颜色的点状的聚集来表达的,这些点相对规矩,点越是密集,表达的精确度就越高,无论是明暗过渡,颜色浓淡过度,都要通过点的“聚散浓度”来描述,这是现代印刷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这与彩电的彩色图案的表达是一个原理。这当然要比珂罗版印刷的表现力强大的多。

不过,若有了微观图,事情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至少,它的颜色是单一色,它是连续色,并不以相对规则的点状的聚散来表达,间或有星星点点的“污染”,那时因为矿物颜料成分的杂质的出现,这与点状的表达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没有放大的支持下,喷墨印刷在肉眼观察和电脑图片下,我们是很难准确判断手绘还是印刷。
这幅作品显然是白石老人的作品,如果不去追究它的细节,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在判断上失误。即便是给出一个局部图,在手机或者电脑上,我们依旧无能为力。即便是有所察觉,但这种感觉仅仅是感觉,很缺乏说服力。
我们在咖色和绿色地带先择了一个点,通过显微镜放大截图,当然会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图案。你会发现,叶片当中“茎”的线条表达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点状的聚集,这些点,无规则随机分布,但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方向上靠拢,这种有方向的靠拢就实现了呈现线条的视觉效果,我们肉眼看来,就是一根一根非常美妙的线条。

对,这就是喷墨印刷的微观特征,没有网板印刷的网格,也没有网板印刷的“网点",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绘画元素的线条也好,着色也好,他们一定是通过若干颜色的点状的聚集来表达的,这些点相对规矩,点越是密集,表达的精确度就越高,无论是明暗过渡,颜色浓淡过度,都要通过点的“聚散浓度”来描述,这是现代印刷的基本理论,原则上,这与彩电的彩色图案的表达是一个原理。这当然要比珂罗版印刷的表现力强大的多。
而人类的手绘则是通过手的用力程度,实现用墨多少的。用墨力度大,颜色就重,反之,用墨力度小,颜色就淡一些。当然,人的用墨是连续的,平滑的,即便有间断,但表达的方式是呈现不规则“岛状”的墨块来实现的。
那么,手绘的图案,在肉眼之下,我们似乎很难和喷墨印刷区别开来。下图就是手绘作品的局部

不过,若有了微观图,事情就变得显而易见了。至少,它的颜色是单一色,它是连续色,并不以相对规则的点状的聚散来表达,间或有星星点点的“污染”,那时因为矿物颜料成分的杂质的出现,这与点状的表达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实际上,在很多场合,很多研究部门,通过微观图片来识别这些复印产品的出处,他们出自于那一种打印机,这些研究业已很深入了,在各类案件当中,利用喷墨打印以求获得伪证的事件也不在少数。下图就是公安部门给出的一项研究成果,大量用于侦察部门。我们只是从图片中感受一下喷墨打印的味道而已,这样可以修正在网购当中的判断失误,有了这些图片的微观行为,这对我们的书画鉴赏一定会有帮助的。
试图将书画复制的手段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以便给众人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结果,喷墨印刷仅仅是书画复制技术的一种,但它的表现力是惊人的,一个好的放大镜会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的。
后一篇:瞎说与跑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