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远帖到底有多丑?

(2016-12-30 21:13:53)
标签:

杂谈

                                                             伯远帖到底有多丑?
                                                       

                                                                                                 马世川

应该说,本篇点评并非全部来自于本人的评价,而是从众多跟贴当中选择了一些相对专业和相对有趣味的评述,当然不会全部照搬。多数评述还是在文字上作了修改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骂骂咧咧的但有见地的评述,尽量做了“文明化”的处理,对于那些恶意的带有侮辱性的言语,我们坚决不予采纳。我以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无意于彻底否定“伯远帖”,也没有那般摧枯拉朽的功力,就目前来说,这个社会还是有包容善意批评的肚量。伯远帖号称是行书第四,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一样,享誉全球。也是三希堂法帖其中之“一希“。

http://s13/mw690/002dOhpdzy77zGJpBFObc&690
上图便是“伯远帖”的画心内容,也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内容,至于其它部分,不在本文的评价之列。事实上,如果以整体面目出现的话,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做出太多的讨论,关键在于比对,没有比对,我们只是能够约略的感觉好还是不好,或许还会得出,写的真难看,至于想要得到“能不能再丑一点”的效果,还得要从细节入手。下面是第一个字“珣”。

http://s3/mw690/002dOhpdzy77zJv1Mhc72&690
点评:写得好与不好先放下,总得叫人明白这是个什么字吧,尤其是行书,兰亭序于此在时间上相距不远,字也不足方寸,笔画交待的很清楚。如果不是文献当中指出这是“珣”字,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认出来,腹中“日”字在那里?即使是左半部“王”字不也搞“糊”了吗?

http://s14/mw690/002dOhpdzy77zKmLlKJ0d&690
上图我们所看到的,不管其他,至少明白是个什么东西吧。顺便提醒,千万不要狐疑字是写在印章之上的,这种怀疑是不专业的表现。

下面是“顿首”,也就是个礼貌用语。左手为伯远帖官方版本,右手来源于民间收藏调查

点评:别提干净利落,就说“顿”字,左半个站直了,右半面竖直方向上向左倾斜,呈现正八字状,就像TV不雅大楼,让人难免发生联想,顿首就顿首呗,用不着叉开腿的。况且,“页”字的下半身笔画交待清楚了吗?除了骨架之歪斜,“顿首”的肌肉长好了吗?“页”字左手一竖,是不是受过严重的刀伤?

http://s9/mw690/002dOhpdzy77zLobSI008&690
无论如何,上图当中的版本,没有叉腿,与下方的“首”联系起来字呈现稳定状态,站直了是书法的起码要求。以上我们随手将“伯远帖”开篇的头三个字作了一番比对,还给出了简单的点评。当然,介于篇幅,不可以个个点评,因此,还是重点地再罗列几例。再看一个伯远帖当中的“远”字吧。

http://s1/mw690/002dOhpdzy77zNwY37200&690
点评:如果不看下面来自于民间调查的版本,绝大多数情形下,可以原谅那一声声无端的赞美。长时间以来,这种赞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而事实上,底下是“车”,上面是“袁”,车走得太“生猛”,就像女司机,不明事理,猛然倒车,“袁”字趔趄,上半身向左手倾斜,记住,这是倒车的结果,如果正向加速,上半身会向右侧倾倒。

http://s8/mw690/002dOhpdzy77zNyz6iHc7&690
大师之笔墨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没有百步穿杨之功,焉有传世之缘?歪也好,正也好,这仅仅是字的结构性要素,如果要追究到“线条技术”细节的话,故宫伯远帖当中的“远”字,可谓滥到无话可讲。上半个“袁”不讲,底下的坐车旁哪一个“优雅到了极致”是用不着细想的。某宫之“车”和民间之“车”相比,何异于“夏利”和"宾利”之比?这是三希堂的吗?乾隆就是这样“低级趣味”吗?就这两个字而言,根本就不在一个技术层面上,天壤之别。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一共47个字,我们仅仅从开头几个字的解析当中就可以得出一个最为基本的结论,这伯远帖是乾隆皇帝没完没了赞许的“三希”吗?还想弱弱的问一句,这是书法吗?书法怕的就是败笔,还想问一句,整篇书法有不败的笔墨吗?再看看“期”和“群”是如何给王珣抹黑的,

点评:笔划肥厚,一遇复杂结构就交代不清楚了,这是一道常人越不过的坎。而晋人用笔饱满又不失构架清晰,这是功夫所在。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字,“群”字岂能辨识?古人“群”字是上下结构,上位是君,下位是羊,上君驱羊是为“群”也。君在哪里?羊又在哪里?缺君少羊,“群”自何出?这岂能与先贤为伍?期当中的右半部分“月”字,怎么搞出来的?本来简单的横折钩,你捅了几回还不罢手?有完没完?


不敢说来自于民间调查的版本近乎完美,但可以讲,笔划清晰,结字稳重,线条肥瘦得当,回转自由自在,连接舒卷自在,用笔节约,一气呵成,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长袖善舞”。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有美的要求,这与人的好看不好看是一个道理,如果在美和不美当中不能有所区分,那么书法艺术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之所以今天的书家以丑为美,实质上是世道的堕落,是对艺术能力不足的掩饰,也是当今文化快餐的结果。不可否认,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正是因为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歪曲,正是因为某宫馆藏的方向性失误,才导致了今日之一地鸡毛。盲目的崇拜,不加思考的继承,不允许质疑的权威,这都是造就书法艺术涂炭的元凶。

最后还是想将伯远帖当中的“为畴”两个字特写出来,一个是受尽美誉的故宫版本(右),一个是民间收藏调查的民间版本(左),我们特意将他们并列在一起,就像选美一样,这样看起来会更加直观了。

http://s1/mw690/002dOhpdzy77BlZxXLG60&690
评价:“为畴”这两个字是一笔写成的,这需要功力,本来把这两个“人”摆在一起是不厚道的。一个是蛇行险绝,另一个是举止失节,贵族和“瘪三”是不难判断的。当然,故宫版本的“为畴”大厦将倾,需要在左侧支一个棍子了,要不然会倒下的。

我们仅仅是给出了一些比对,和一堆牢骚话,当然不会妄下结论。本来我们还是对纸张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传承关系的把握也很准确,对印章的查阅对比也很认真,今天只是从艺术本身的角度出发,也就是只针对“美和不美”研究问题。即使如此,也至少会得出故宫伯远帖算不上什么书法这一结论。至于其他一系列问题搁在以后阐述。最后将民间收藏的版本的引首给出来,旨在让大家欣赏一下赵佶的瘦金体和那个神秘的“御书”印章,顺便还可以关注一下那张有趣的晋人王珣的小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