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醉归图卷》的几个瞬间(1)

《五王归醉图卷》图录上用的名字,这是谁给起的?与其叫“五王归醉”,不如叫“五王醉归”来的形象,“五王归醉”的表达很不舒服,而“五王醉归”则清晰明了。因此,搜索一下,无论是“归醉”还是“醉归”指的都是一回事。
《五王归醉图卷》几天前拍卖了3个多亿,创下了今年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好事,一幅元代长卷,惟妙惟肖之外,其保存的相当完美,直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经典。这样的经典之作,用两处北京四合院做价格参照,放在“盛世”也合情理。当然,这个价值标的是建立在“真实性”和“唯一性”的基础上的,如果是“印刷”,那么这“两性”就荡然无存了,价值从何谈起?以下简称《归醉图》。
这次拍卖结果的信息一出来,正在火车上,居然第一时间就看见了拍行的“图录”,因为至少十年以上没有看过图录了,不能不说这是天意。印刷水平非常高,细节很清晰,翻开第一页就是《归醉图》。当时就想坏了,原因也简单,细节上瑕疵太多,没法交待了。因此,用电脑将《归醉图》下载,很幸运,得到了完整清晰的《归醉图》,《归醉图》的画心实际分成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相对独立,很方便回顾它的几个精彩“瞬间”。
第一个瞬间,关于马尾巴。
http://s9/mw690/002dOhpdzy771V49W3e48&690
马尾巴是叫人吃惊的地方,在中国古代,马尾巴的画法很传统,所谓的线描技术就集中的体现在这里,古人的工笔画里,线描技术的高下,就如同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法一样,这是一个入流画家的基本门槛,也是体会绘画功力的试金石。因此,线描是个硬功夫,但凡高人,往往都会以线描来展示自己本事的。马尾巴当然躲不开,正是因为纤细而且浓密,宛如人的长发,一抹瀑布,飞流而下。除此以外,运动当中马尾,还具备曲线之美,因此,能够画得一手高质量的马尾何谈容易。如果姑且将此作品看成是任仁发的真迹,任作为一个在历史上享誉盛名的文人,在马尾巴的处理上一定不会囫囵。一定会以一个高质量的技法彰显其绘画本领的。
马尾巴是叫人吃惊的地方,在中国古代,马尾巴的画法很传统,所谓的线描技术就集中的体现在这里,古人的工笔画里,线描技术的高下,就如同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法一样,这是一个入流画家的基本门槛,也是体会绘画功力的试金石。因此,线描是个硬功夫,但凡高人,往往都会以线描来展示自己本事的。马尾巴当然躲不开,正是因为纤细而且浓密,宛如人的长发,一抹瀑布,飞流而下。除此以外,运动当中马尾,还具备曲线之美,因此,能够画得一手高质量的马尾何谈容易。如果姑且将此作品看成是任仁发的真迹,任作为一个在历史上享誉盛名的文人,在马尾巴的处理上一定不会囫囵。一定会以一个高质量的技法彰显其绘画本领的。
http://s11/mw690/002dOhpdzy773mehyBA7a&690
http://s9/mw690/002dOhpdzy773myO95u88&690
作者尚能一根一根的不厌其烦的表现马尾,因此,肉眼之下,是可以轻松的看到如何启笔,如何落笔,有始有终。也可以容易的数出一束马尾到底画了多少根“游丝”。保利这次拍卖的《归醉图》的马尾部分,我们不可能
作者尚能一根一根的不厌其烦的表现马尾,因此,肉眼之下,是可以轻松的看到如何启笔,如何落笔,有始有终。也可以容易的数出一束马尾到底画了多少根“游丝”。保利这次拍卖的《归醉图》的马尾部分,我们不可能
看到笔触,不可能看见起落,当然谈不上数出几根“游丝”来,有人说,这是“桑拿描”,挖苦一点的就是“雾霾描”。
古人在绘画毛发一类的时候,很注重用线描的手法,最大限度的给予原作品以真实感,于此同时,念念不忘秀一把“线描”功夫。针对《归醉图》而言,马鬃,人的胡须,发髻也采取相同的做法,几乎没有例外。《归醉图》的开篇第一个单元是画作最核心的部分,三个人骑着三匹马,中间还搀扶一“马上醉汉”,不仅要照顾这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要处理好三匹马的位置关系,也是构图最复杂的单元,因此,有必要重点的把来自于民间调查的第一单元表示出来。
http://s5/mw690/002dOhpdzy772ojIeaMa4&690
实际上保利秋拍的《归醉图》的高清图录与上图的效果是一样的,至少在胡须的表达上,没有太多的区别,画胡须和画马尾巴一样,都需要有硬功夫。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归醉图》的胡须,没有人物胡须应有的游丝描的表达,同样也谈不上是写意的表达,这仅仅是一个隐约的胡须印象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并不复杂,正如模拟信号的失真一样,印刷在照相过程,制版过程,开印过程当中都会面临着一个失真的问题,一般而言,照相版印刷,受制于拍摄的技术能力,分辨率在早年时候就是一个坎,加之制版,修版,印刷本身,图像的信息逐渐的递减。尤其是以珂罗版印刷主导的图像,对于精细的线描的表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永远表达不了的,胡须,马尾都属于此类。大多数情形下,珂罗版印刷,无论是多次彩色套印,还是人工二次上色,都需要在第一版印刷当中使用清淡的油墨,主要是防止印刷当中的“焦版”,同时便于对第一次珂罗版印刷黑色部分(只有黑白两色)的颜色覆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明妃出塞图》就是油墨太重,印焦了的最失败的一例。更不要说胡须的表达了,黑乎乎的一片,让人实难以忍受。这是中国古代书画被世界范围内四处丑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实际上保利秋拍的《归醉图》的高清图录与上图的效果是一样的,至少在胡须的表达上,没有太多的区别,画胡须和画马尾巴一样,都需要有硬功夫。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归醉图》的胡须,没有人物胡须应有的游丝描的表达,同样也谈不上是写意的表达,这仅仅是一个隐约的胡须印象而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并不复杂,正如模拟信号的失真一样,印刷在照相过程,制版过程,开印过程当中都会面临着一个失真的问题,一般而言,照相版印刷,受制于拍摄的技术能力,分辨率在早年时候就是一个坎,加之制版,修版,印刷本身,图像的信息逐渐的递减。尤其是以珂罗版印刷主导的图像,对于精细的线描的表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永远表达不了的,胡须,马尾都属于此类。大多数情形下,珂罗版印刷,无论是多次彩色套印,还是人工二次上色,都需要在第一版印刷当中使用清淡的油墨,主要是防止印刷当中的“焦版”,同时便于对第一次珂罗版印刷黑色部分(只有黑白两色)的颜色覆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明妃出塞图》就是油墨太重,印焦了的最失败的一例。更不要说胡须的表达了,黑乎乎的一片,让人实难以忍受。这是中国古代书画被世界范围内四处丑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http://s13/mw690/002dOhpdzy772rUvtTefc&690
但凡印刷品,和原作比起来,一定是不够清晰的,照相技术再高,比之于原作来讲,在细节上一定是有信息损失的,尤其是古代绘画,印刷技术永远超越不了原作的水平,而珂罗版印刷,永远迈不过“游丝描”这个坎。当然还会有太多的瑕疵寓于期间,限于篇幅,就暂且到这里。至于苏宁花三个亿买了《五王归醉图卷》,一定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抑或其他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说明,如此简单的问题,中国目前还蒙在鼓里,一是“三季人”太多,二是文化的断裂,三是苏宁,保利没什么人才了。
但凡印刷品,和原作比起来,一定是不够清晰的,照相技术再高,比之于原作来讲,在细节上一定是有信息损失的,尤其是古代绘画,印刷技术永远超越不了原作的水平,而珂罗版印刷,永远迈不过“游丝描”这个坎。当然还会有太多的瑕疵寓于期间,限于篇幅,就暂且到这里。至于苏宁花三个亿买了《五王归醉图卷》,一定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抑或其他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说明,如此简单的问题,中国目前还蒙在鼓里,一是“三季人”太多,二是文化的断裂,三是苏宁,保利没什么人才了。
前一篇:《砥柱铭》“真伪”的再商榷
后一篇:伯远帖到底有多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