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点评
(2015-05-31 10:27:30)
标签:
育儿 |
在今天龚老师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愉快、生生共同探讨的成功,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以及获得成功的满足。而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课堂上的几个亮点带来的,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图文对照,以图学文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龚老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做到图画与文字相结合。通过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通过看图进行小蝌蚪与鲤鱼阿姨、乌龟的对话练习;通过看图观察小蝌蚪和青蛙的特点;通过看图理解重点词句等。老师把朗读和看图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
二、多形式朗读,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分角色读、带表情读、带动作读等),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环节层层递进,内容逐步深入
四、板书富有童趣,赏心悦目
龚老师的板书采用简笔画的形式,伴随课文内容的深入,画面细节不断变化,一个个鲜活的图画跃然板面,学生不自觉的被吸引着,主动的参与就成为了一种可能,阅读能力也在图画的配合下提升着,把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生动的情境再现,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供了依据。最后,当完整画面呈现时,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又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在课堂中如果老师激励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能更丰富一些,我想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