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儿童课程校本培训——读写绘
(2011-12-16 21:48:57)
标签:
杂谈 |
手心里的光
——新教育实验儿童课程“读写绘”项目介绍
一、对“读写绘”项目的澄清
读写绘项目是“专门为4至9岁的儿童开发的课程,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这可以说是这个项目的基本定义与性质。它告诉我们,这个项目的关键词是“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孩子的这四种能力。这里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读写绘”这个词语里面有“绘”,但这个项目并不要求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绘”是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能力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1、读。
读写绘项目的核心首先是“读”。“读”的范围是什么?最基本的有:绘本、故事、儿歌、童谣,这些是儿童在这个生命阶段的最佳营养。通过绘本、故事、儿歌、童谣,孩子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整体地学习语言、文字、图画语言、情感、思想、人类故事。
(1)读绘本
绘本,俗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构成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有时图甚至比文字占更大的比重,还有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比如《鼠小弟系列》)。那么我们经常提到看到的有图有文的连环画、漫画、卡通读物等是绘本吗?不是。尽管这些书的图画画得十分有趣,但这些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这些图画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日本图画书研究者松居直曾用公式来说明带图的书与图画书的区别:文+画=带插图的书、文×画=图画书。
(2)读经典民间童话故事
(3)读儿歌与童谣
与绘本、民间故事一样,儿歌与童谣同样也是儿童这个生命阶段的最佳营养。儿歌童谣最适合儿童的就是它特殊的韵律及它的形象性。因为这更多的属于晨诵的范围,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
除了绘本、民间故事、儿歌童谣作为“读”的主体内容之外,经典的儿童电影、动画片,还有一些初级的文字读物以及拼音读物也都可以作为“读”的内容。
总而言之,通过“读”,可以让孩子们有这些收获:
1)大量地阅读且阅读质量远远在当前任何教材之上的人类最优秀的读物,这是其他途径极难达到的,也会为以后的学业构筑丰厚的智力背景。
2)整个形式儿童喜闻乐见,会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思考的喜爱。
3)以举一反三的隐性课程,实现文字、语法、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整体、灵活的思维方式。
4)通过读物的主题,以最佳的方式实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2、写绘
通过绘本、故事、儿歌童谣等,儿童在生命的特定阶段吸收了最佳营养;通过写绘,儿童从一开始就在表述自己整体的生命,讲述他完整的故事、想法、情感。
什么是“写绘”?写绘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是生命在特定阶段的完整讲述。它是这样进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绘本、故事、儿歌童谣,然后孩子手中有一个专门的写绘本,在本上他为儿歌童谣配画。配画的内容主要有:一、可以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二、可以画出自己由诗歌产生的联想或感想;三、可以画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自己的生活。对听到的故事,她则要回去复述或者再编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在本上画下来,可以画出续编的故事情节内容,同样可以画出由故事想到的自己的生活,家长帮他把讲述的故事记录在旁边(随着孩子的学习进程,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书写)。除此之外,写绘本上还可以有孩子们的写绘日记,也就是让孩子用绘画的方式写日记,然后家长用文字记录内容,然后过渡到孩子自己书写。
一个完整的写绘作品由三部分构成:
(1)绘画语言:画面(一副或者多幅)
(2)口头语言:孩子的讲述。(这一点很重要,学龄儿童的口语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现在,我们都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孩子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即使因为家长外出打工等原因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也要努力让孩子讲给别人听。他必须要讲述他的画面,这讲述可能是对画面的解释,可能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讲故事。总之,一定有口头的语言表述。)
(3)文字语言:画面上的相关文字(对白、解释、情节)。我们不是创作儿童画,我们是在创作故事,是故事就一定有的它的文字和解释。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写,写错了也不要紧,用一些拼音也无妨。不要在乎孩子写的美不美,让孩子大胆写。
这三种语言让儿童有机会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三种语言中,口头语言是被家长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绘画语言则需要引起老师的注意,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处于绘画的黄金关键期,这时候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可以被成为小画家,所以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写绘,孩子们笔下就可以展露出五彩斑斓、创意无限的图画来,因此,也容易造成“一叶障目”的结果,让很多老师把目光聚焦到“画”的好坏优劣上来了,从而影响对其他学生写绘作品的正确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归结为一点:读写绘是一种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感悟,是在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这一点认识很重要。
因此,我们也明白了读写绘的一般流程,再次做一个梳理:读(绘本、诗歌、电影、故事、童书、生活)——写绘(模仿与续写、创作、绘画作文与绘画日记)——交流(听儿童讲述作品)、展示——历史档案(档案即历史,是关于成长的终极评价。成长的历史是最后的评价。真正的成功,就是通过历史看到成长的脉络)
二、绘本课的基本技巧
1、绘本的选择
*年龄特征——重要依据
绘本不仅是专给儿童阅读的,也不仅仅是童书的一种,它往往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哲学,适合所有年龄的人,适合所有学习层次的人。如绘本《失落的一角》如编者所说: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
*校况、班情特征——巧妙选择
2、绘本的讲述:编织、穿梭
① “耳朵”一一感受精读之“乐”
示范朗读要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的朗读非常关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能从动听的语言表达、夸张的动作表情,有时甚至就是真实的表演中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们会随着故事的推进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又沉思冥想;他们与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有耳朵就能听,这是天生的本领。但是,“听力”未必意味着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性的“听力”,而听故事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良好途径。
② “眼睛”——享受精读之“美”
读图:在自主阅读中,读者会用眼睛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了解故事内容,教育者则重点对绘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另外教师们一定注意图的背景、色调、细节等,因为往往玄机就在这里。如《大脚八跳芭蕾》里,暗淡的色彩表达了主人翁怎样的情绪?《母鸡罗丝去散步》画面里,为什么所有的蜜蜂都去叮狐狸?母鸡只是随意走到蜂房而意外获得了保护?
读文:读文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请水平高的孩子读,有些地方也可以是让大家齐读、重读、复读。可以抓住一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当然这种体会,不是深抠它的内涵意义,更多的是激励他们前后文联系想象,更多的是激发他们仔细观察画面,将画面看透看全看细。
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孩子甚至成人常常会以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对绘本作出回应。这样的游戏方式能促进孩子更深入地探究绘本。如《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中,老师带着孩子先玩“木头人”游戏,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带入比赛情境,也顺势把男女生分成了鸭子和鹅,扮演者角色进入了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中,老师让孩子照着图上的样子模拟芭蕾的动作,学生在笨拙的舞蹈中,跳进了书本。
三、几点注意事项
1、绘本重要的是故事。
绘本课重要的就是把故事讲好,不要把绘本上成思想品德课,关于故事的涵义不要凭空的问,孩子如果喜欢了这个故事,他慢慢会理解;不要把绘本上成语言分析课,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保持讲述的流畅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在细碎理性的剖析中,剥夺了语言神秘的魅力而索然无味。
2、写绘不是画画。
在此先要说明一点,写绘不是把原来的故事情节再现,不是从原来的绘本中选取一张描绘下来。
写绘作品不是画画,而且同画画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差别非常之大。相同点:既不是临摹实物,也不是临摹成品,而是一种真正的原创,是儿童探索绘画语言,并以它创作的活动。不同点:儿童画是纯用绘画语言,以美的作品的创作为主要目的;读写绘的写绘作品则以丰富完整的讲述为主要目的。
写绘作品在教育上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因为我们无法透过纯文字、较难透过纯语言观察。这一点教师们要切记,儿童的语言结结巴巴,说过就散了,就溜走了,也不固化,无从分析,所以很难观察。我们就可以通过写绘作品,通过三种语言的结合来观察——但是写绘作品是固化物,通过三种语言的结合,我们就可能理解儿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画即孩子。一幅画即一个当下的活生生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漂亮与否评判作品或评判儿童,因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它理解儿童。
请记住,孩子在给你看他的画时,你必须重视和尊重他自己的观点。不论年龄多大的孩子把画给你看时,都是在期待你的肯东或赞扬。因此,当他展示一只羊站在田野里的画时,你要控制住自己说“天,这怎么可能是一只羊?”的冲动。你应该懂得,这是“他的羊”站在“他的田野”里,和你心目中的那只羊不一样。虽然有时他也告诉你他不喜欢自己画得画,但这可能是在期待你能肯定和赞赏他。因此,对于孩子们的画,要多从正面进行鼓励。否则,他们会很快觉得,你认为他画的不够好,不够真实。其中,一些早熟的孩子会察觉到,那些更接近摄影作品的画将受到你的表扬。因此,他们可能开始去临摹照片或临摹艺术家的作品,试图画出一些表面上复杂得多的画。另一些孩子则采用逃避的方式来自卫,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信息与害羞,可能会停止绘画。
3、写绘重要原则:切忌临摹,不强调技法。
在读写绘实验中,我们不要强调技法,尤其是不要为了让孩子画得像或者画得好而鼓励孩子临摹。很多刚刚开始实验的一年级孩子在老师让写绘的时候都说:“老师,我不会画”,然后老师也说“我们的孩子不会画”,这不是真相。没有孩子不敢画,不会画,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前的老师这样告诉他:“你画得不像,你要照着这样画。”临摹最终会让孩子恐惧创作。另外,临摹作品遮蔽我们观察儿童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具体的、独一无二的儿童。本来我们是想透过“读写绘”发现一个活生生的儿童的,但是你现在看到的是什么,你看到的是谁的作品?
所以写绘作品想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不要临摹,临摹是杀鸡取卵的方法。同样,也不要把现成的绘画作品中的卡通形象搬进写绘作品,这同样也是一种临摹。一旦不让孩子去尝试,不让孩子发现,而只是画出一张漂亮的画,读写绘就死亡了,所以,读写绘一定要让儿童的绘画语言、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协同发展。
阅读后的回忆不是临摹,而是高超的模仿。模仿不是临摹,这两者差别很大,所以我们鼓励故事的模仿以及形象的模仿,但是反对临摹。
4、发现榜样,言说榜样,培养榜样。
在这里要注意一个平衡,培养优秀儿童而不要扼杀其他儿童的积极性,注意防止评价与奖励的负面效果。这个负面效果,就是其他的孩子不再喜欢你的读写绘,或者不再喜欢写绘作品。学习中最高的评价一定是事物本身的魅力。当然,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们还是要充分鼓励的,这里面有着微妙的教育学技巧。遵循如下原则:
给所有学生展示的平台。作品及展示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在展示的时候,老师可以有倾向性的表扬一下,譬如绘画方面,比如编写的故事,这样其他的孩子也受到启发,就会带动全班整体更好地发展了。
有倾向地表扬优秀作品(从多个维度),关于技法,以及让孩子明白如何通过作品讲述故事,最好的办法是表扬带有此倾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