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
(2016-04-08 16:44:33)
一线景区
一线优质景区资源稀缺,游客不请自来。对于一线知名景区而言,由于其依托稀缺的风景名胜或自然奇观,独特的资源属性使此类景区不可复制,价格敏感度较低,客流比较稳定。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提到,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752.52万人次,前8位接待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人次,5A级景区以27的数量占据了225的游客份额和162的收入份额,显示出一线优质景区供不应求,定价能力强的现状。截止2014年国内有186家5A景区,约2264家4A景区。
二三线景区
二三线景区整体开发滞后,是专业化旅游开发企业的主战场。现阶段,全国两万多家景区除少数属于“游客不请自来”的一线知名景点外,多数景区面临开发不足,知名度有待提升的困境。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财力和开发经验,通常更愿意引入外部专业化旅游开发企业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运营(由企业方买断40-50年的经营开发权)。地方政府不但给予较低的资源补偿费率,且配合改善基础设施、进行市场营销推广。
人工景区
人工景区初始投入大、市场培育期长,但不存在管理权期限问题。人工景区一般由企业自主开发、自行推广,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营销成本,为了保持游客新鲜感甚至需要不停更新项目。优势在于一般不存在管理权限问题,拥有自主定价权,培育成功后重游率及人均消费均明显高于自然景区,且开发公司的市场运作经验丰富,异地复制能力往往较强。目前国内人工景区投资水涨船高,宋城股份、中青旅、首旅股份和华侨城等上市公司是人工景区开发的典型代表,其中宋城股份采取“公园+演艺”的模式,华侨城采取“公园+地产”的模式,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异地复制能力。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认为,注重游客体验和市场营销是人工景区成功的关键。与自然景区拥有稀缺的名胜古迹资源相比,人工景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其提供新颖而快乐的出游体验,满足游客感官性需求是人工景区开发的要点之一。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是迅速提高人工景区知名度,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以宋城股份为例,公司成立了专门针对团队的营销子公司,以及专门针对散客的市场部和旅游管理分公司,并通过与旅行社的深度合作,与旅行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得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旅行社在当地的影响和渠道进行营销。此外,通过《冲关我最棒》等电视节目和文化主题活动,大幅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